空灵蕴藉缠绵惋恻——苏轼《明月几时有》读解

浏览 8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 ,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 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 这是熙宁九年( 1076 )苏轼在密州任所写作的一首中秋词,词首有序: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通常认为这是一篇怀人之作,一 “ 兼 ” 字说明并非止 于此。这首词久负盛名,历来评价甚高,前人云: “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 ,由此可见一斑。其时作者政治上甚不得意,又久未与其弟苏辙 谋面,心中颇多积郁。中秋之夜,与友人共游金山, “ 天宇四垂,一碧无际 …… 俄月色如画,遂共登金山顶之妙高台 ” ,苏轼请同行歌者袁陶歌其《水调歌头》,不觉随之起舞,藉以宣泄对时事人生的无限感慨并抒发对弟弟的强烈思念。

 词的上阕以无端陡起的形式突兀发问,从何时开始,有普照人间的明月?不知天上的神仙宫阕 ,现在已是什么年代?此句以屈原《天问》的笔法,化用李白《把酒问月》的诗句,以豪迈潇洒的姿态,把酒问青天,笔势奇特。顺势写道,我真想驭气乘风回到天庭啊,又怕经受不住天宫琼楼玉宇里的寒冷。一 “ 归 ” 字,点出自己并非凡人,如李白一样,苏轼也是以 “ 谪仙人 ” 著称的。传说宋神宗曾问内侍 ,宫外流行什么小词,内侍 将苏轼《水调歌头》抄录呈上,神宗读至 “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也深受感动并叹息曰: “ 苏轼终是爱君 ” 。苏轼以奇幻的想象,创造了一个空灵蕴藉的境界,极虚极活,若远若近,神余言外,寄意深远而幽隐,折射出他虽遭受挫折,仍存忠爱之心,却也透露出他内心的空虚和痛苦。于是 “ 起舞弄清影 ” ,舞罢,顾谓众人曰: “ 此便是神仙矣! ”“ 何似在人间 ” ,意谓在这清朗的月下翩翩起舞,心无杂念,自由自在,尽欢尽兴,不就如登仙界了吗?哪里还像在人间呢? “ 又恐 ” 二字说明苏轼仍未能离开人间,却又令人 “ 直觉有仙气缥缈于毫端 ” ,表现出苏轼脱俗超尘的清逸品质。上阕即景想象,着重写见 月思君,有所企盼又万分无奈,而欲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内心矛盾。

 下阕着重在写睹月 思人,抒写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怀念,写得惋恻 缠绵而又富于理趣。作者先从室内视角望月,以 “ 转 ” 、 “ 低、 ”“ 照 ” 三字细腻地描写月光移动的动态。月光巡行于朱红楼阁之间,低低地照射在绮丽的门窗之上,映照着长夜不眠的人。点出怀人者及其内心的伤感。接着抒写内心的愤懑,月亮莫不是与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在别人离别之时又亮又圆?以怨月之 议反衬离情之苦,责怪月亮故意捉弄离人;继而又自我宽解,人生遭际总 有悲欢离合,月亮运转也会出现阴晴圆缺。天行有常,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最后,作者终于战胜了自己,以超迈豁达的心情表达对弟弟的祝愿,只愿我们都能健康长在,即使远隔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光。下阕怀人,写得宛转曲折,缱绻深沉,令人玩味不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