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省新课改高考试卷给我们的启示

浏览 7

精心体会课标精神 竭力提升语文素养

2009年福建省将完成第一轮高中新课程试验,开始向上一级学校输送第一届新课程实验的高中毕业生,怎样指导这一届高中毕业生复习迎考以及怎样命制一套符合新课程评价精神的高考试卷已经成了我们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为使我们的研究少走一些弯路,我们不妨认真分析课改先行区2007、2008年所命制的高考试卷,为我们的高考改革提供更多的借鉴。

从2007年课改先行区命制的高考试卷看,不约而同的是这四个课改先行区的高考试卷都能与新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紧密接轨,设计了一块比较大的选考题。虽然以往各地的高考试卷也都有名句名篇默写的选考题,但这次选考题所占的分值之大、试题之多绝非以往可比。因此我们一样不能简单视作是对以往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宏扬,而是要充分理解其所表达的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不再是停留于口号上,而是要实实在在的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改革的全部实践中。新课程实验的所有形式与措施也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环节的操作上,它最终也会体现在考试的环节上。每个学生不论其选修什么样的课程,都有可能也必然能在考试中展现自己的才华,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不难推断选考题的形式将会长期延续且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将越来越大。随着这种改革的发展,我们已经发现它对现行的语文教学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新三大文体的划分其实就是这种影响所致。

除此之外,山东省试卷在结构、内容、题量及其赋分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还是由语知、现代文选择题、文言文阅读题、翻译及诗歌鉴赏与默写题、现代文表述题、语用、作文七大块共23个小题构成。其中虽然有些小题所考的点与去年不一样,但这也不过是考点轮空的调整,算不得新意,更难让人从中寻觅到代表新课程精神的新鲜信息。而广东省虽然将试卷的内容整合为六大块22个小题,并将古诗文阅读鉴赏及默写合并为一大块,从而使现代文阅读与古诗文阅读有一个明确的分界,让考生的思维活动因此而更加流畅,但总体上说也只有形式上的微调,考试内容仍由语知语用、名句名篇、古诗文阅读鉴赏、现代文(含社科文、散文、实用文)阅读、写作等五个方面构成,涉及的能力点仍然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五个方面,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变化。只有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的海南与宁夏两省的试卷呈现出一些新的面貌。首先是这份试卷打破了往年以是否选择题为标准的划分第Ⅰ卷与第Ⅱ卷的方式,采用了以不同的语文能力为标准的划分方式,将全卷分为第Ⅰ卷阅读与第Ⅱ卷表达两个部分。虽然这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但作为第一线的老师应当从中嗅到其中隐隐透露出的新课程试验的气息,那就是“能力立意、强调品位、注重素质考查”的命题理念越来越鲜明。而这种理念与语文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全一致,也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语文“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契合无缝。其次这份试卷将全卷考点分为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六个方面,与未进入课改的省市所遵循的《考试大纲》而拟出的试卷中所列的考点有所不同,既以时间为标准将测试所选的文本分为现代与古代,又以文体为标准将测试所选的文本分为文学类与实用类,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淡化了文本的时代差异,更强调文本的类别差异。这样的淡化与强调究竟恰当与否,人们也许一时难以判断,但它至少是符合为高中生所设置的选修课程系列(1.诗歌与散文;2.小说与戏剧;3.新闻与传记;4.语言文字应用;5.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的精神,也更容易让一线的教师及相关的学生联想到自己所选择的学习模块,所以它将对新教材的编撰与使用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三是这份试卷将原来的“语知”块中的成语使用正误辨析、句子表达正误辨析这两道试题并入了原来的“语用”块,与句子衔接、句式仿造、语句扩展三道试题共同构成了今年带有课改色彩的语言文字运用测试题。从而传达出一个虽不那么强烈但却很坚决的意思——新高考命题所测试的一切都必须符合新课程试验所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不能将语知与语用题的混编简单视为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最表层的流于形式的结合,而应该将此视为一个方向的标示,一种变革的试探。

总体来说,课改先行区于2007年呈现出的高考变革是紧紧扣住新课程实验精神进行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