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聚焦 深化高考改革应建立多方联动机制

浏览 7

深化高考改革包括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和招生录取制度改革,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紧密相连。时至今日,高考改革已不仅限于命题等层面的问题,像课程改革追求的全面综合改革、各层次多方联动、整体推进策略一样,高考改革要建立健全多方联动机制,从根本上有步骤地逐步推进。

形成政府主导机制 有效实施科学决策

高考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政府强有力的主导,进而形成相应的综合主导机制。政府主导首先要通过正确的政绩观来引导高考改革。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领导更多的是关注眼前成就和显性成效,关注的是本地区的高考升学率,看重的是清华、北大等在本地的录取人数。要把高考改革推上健康、正常的轨道,地方政府领导切实转变观念,树立科学、正确的政绩观是第一要务。

政府主导要加强对同级教育行政部门改革规划的支持与督办。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及时了解不同阶段教育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主动听取教育行政部门汇报教育改革进程,使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改革同步发展。

落实政府主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有为,定期向政府有关领导汇报高考改革进程和遇到的困难,转变改革就是保障经费的单一思维。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必须深入研究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历史责任的高度认识改革高考制度的深远意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执行政策不唯上、不唯人,尽心尽力主导高考改革健康发展。

高考改革牵动面很广,每年有千百万家庭与之发生利害关系,必须有效推进科学决策机制,落实研究先行机制。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初,为保障改革实验的组织推进,有关部门设立了7个研究项目组,其中包括教育评价和高考改革研究项目组。后来,随着改革的推进,高考改革研究从评价项目组分离出去。从强化对高考改革的研究而言,这是非常必要的。但高考改革研究从评价研究项目组分离出去后,并没有形成一种更加有力的研究推进机制,没有将其与高考改革密切相关的基础教育部门、考试部门、招生部门等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的整合,以便大力推进研究和实验,因而使高考改革的研究弱化了。即便有时会有对高考的专题研究,也是停留在研究考试上,没有让更多的高等院校以及招生部门参与到研究中来。尽管这几年一些也在自主招生方面有所改革,但它是一种基于个性追求、缺少整合与联动的行为,没有较大的效果。

为此,应当转变高考改革就是命题技术改革的片面改革理念,把考试部门从改革的风口浪尖、激流漩涡中解放出来,启动高考综合改革项目研究,让与高考相关的各方面人员加入进来,形成扎实的力量推进高考改革实验。

建立正面引导机制 命题透明教学循规

由于高考改革涉及面广、利害关系大,特别需要舆论宣传,进行正面引导。现在关于高考的舆论宣传,更多的是宣传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反映最多的是难度问题、技术问题和高校录取等信息,这是不够全面的。

在高考前和高考期间,为数不少的媒体热衷于报道上述问题,高考结束后便报道学校高考成绩。这种舆论宣传给社会传递的信号就是考试决定一切、高考分数至上,这样的引导只会给高考改革带来负面影响。

考分第一已经在很多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考试改革方案原本就是一个整体,考试分数只是高校录取中的依据之一。只看高考成绩,忽视学业水平考试,排斥综合素质评价是错误的。之所以会有这种片面认识,说到底还是分数第一、考分至上的思想在作怪。

因此,正确而全面的宣传引导十分重要。对于高考改革的宣传要大张旗鼓,高考改革中唯分数论的状况必须彻底改变。今年山东和宁夏等一些省区首次要求媒体不得热炒高考,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为正面引导高考改革创设了较好的氛围,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现在的高考命题可以说是比较透明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都使考试有本可依。但是,每年考后都会有依纲、超纲之争。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基层学校的一线老师对考试大纲和学科说明的理解有时候会比较机械,思维单一,这需要引导;二是高考命题者在坚持考试命题“三个有利于”的目标定位时,考虑更多的是命制是否顺利和是否有利于甄别。这种观念同样需要转变。

学校是落实高考改革的基本单位,应该遵循教学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但是,如今一些学校的教学比较被动,因为自上而下、由外到内,应试升学的紧箍咒将学校和老师紧紧束缚住了。一所学校因为考试不像以往那么理想,会受到家长和社会的指责。有的地方政府领导包括教育行政领导认为,政府投资建校,你就应该高考见效,一旦高考成绩不理想,评先进和奖励便与学校无缘。在这样的氛围中,学校领导只能战战兢兢,一线老师只有夜以继日,学生只能一心考好。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围绕高考,教师课堂教学针对高考,过程训练模仿高考,学生心中只剩下了高考。

学校教育要按照教学规律办事,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基础出发。在实践中,目标定位要准确,一切以学生现有基础为起点,舍弃学生接受不了的,保证学生可以掌握的,争取学生能够实现的,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随时产生成就感,最终实现高考的目标定位。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一些学校围绕争高分、争而教学,针对少数尖子生、瞄准高考难题进行教学和备考训练,导致学生群体学习的两极分化,造成了大批考试失败者。至于高考之外的学业水平考试,特别是综合素质评价,则成了应景的话题。在高分和高录取率的光环背后,这些现象发人深思。

建立全程监督机制 阳光高考信息公开

深化高考改革应重点关注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完善。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必须打破唯分数论的招生办法,高校招生要落实教育部批准的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的考试改革方案。2007年是首批新课程实验省(区)的第一次高考,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招录取是教育部的明确要求,各省区都按照要求提供了相应信息。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某些高校在招生录取时虽然提出要调阅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但实际上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明年将会有更多的省份进入新课程高考,我们如果在这方面还是只说不做,必将会影响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正常进行。

在谈及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综合素质评价建设时,没有多少人会反对这项改革,但大多数人会提出诚信方面的担忧。要解决诚信问题,只有在与弄虚作假的斗争中解决。实现综合素质评价信息透明,要用高校招生的行动来促进。但是目前一些高校招生人员不相信高中提供的信息。高校招生必须树立建设诚信的责任感,通过实际行动来推动基础教育诚信机制的建立。我们不妨小步先试,逐步把投档比例放宽,让综合素质评价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要透明,要加强促进诚信的技术手段建设。现代技术手段可以帮助诚信机制建立,特别是基于网络技术的综合素质评价完全可以实现。建议建立相对统一的信息资源格式,给学校提供特色信息空间。学校、老师、学生、家长评价一律采用实名制,信息修改实行限权,信息保存确保全程完整等。

信息的公开透明,诚信机制的建立,关键要建立有效的管理监督和奖惩制度。现在综合素质评价的突出问题是信息存储以及评价发布等方面不够公开、公平、公正。高中教育之所以对综合素质评价不重视,关键是我们的管理制度、督察制度和奖惩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要说管理制度我们都有,要讲督察也有,说到奖惩,也有文件规定。但是实际上管理不到位,督察不动真,奖励不兑现,处罚偏轻。行政部门要通过到位的管理、动真格的督察和严厉的处罚,让违规作假者付出重大代价。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诚信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深化高考改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必须勇敢面对。只要我们能够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让基础教育部门、考试部门、招生部门、研究部门和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建立健全多方联动机制,协力同心,改革的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