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8小时秘籍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浏览 7

第一部分:章节关系分析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这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心线索。研究资本主义经济首要的理论基础就是要把握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商品经济及其规律的一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货币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生产关系具有性质上的区分,因此,首先考察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其中一条路径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以此明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趋势。其次,考察资本的运行,通过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分析,从企业和社会两个层面分析资本的一般运行原理,意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尽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但资本主义自身仍在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在国内和国际资本运行上具有了一系列的新的特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的问题,这是研究生产关系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本质的区别,这决定了社会主义实行完全不同的经济制度和个人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重要的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必须具有几个必要的环节:其中,企业是微观基础,市场体系是运行基础,宏观调控是必备的调控体系,同时,还得具备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当今世界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课题。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几个根本的原则必须把握:一是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联系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实际;二是必须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三是必须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相结合,尤其要注意的是学习当前的“三个代表”思想和十六大的文件。 第二部分:理解和背诵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以及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体系中最基本的问题。 3.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区别与联系。 4.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5.价值形式发展: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6.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含义: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就会持续上涨,这种经济现象为通货膨胀;反之,则为通货紧缩。衡量指标:消费价格总指数。 7.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和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认识。 8.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买卖顺序、媒介、起点和终点,流通的目的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 9.剩余价值的来源: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10.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11.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属于不变资本的范畴;价值的源泉只能是劳动力;生产资料的劳动力参加对生产成果的分配,这种参与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12.资本主义工资及其本质。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3.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 14.资本的有机构成与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15.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差别。从质的方面看,生产价格只同资本相联系,而同活劳动没有联系。从量的方面看,生产价格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 16.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本质:农业资本家由于租种土地而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17.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源泉和形态。条件:是土地优劣和肥沃程度不同;原因: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源泉: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源泉。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或者农产品的价格垄断;源泉: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8.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19.垄断利润的来源:一是垄断企业内部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二是存在于垄断企业外部,但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企业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0.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21.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①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②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22.固定资本的流动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共性:二者都是资本,反映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并且同属于生产资本这一职能形式。差异:其一,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其二,实物形态不同。 23.流动资本和流通资本的区别。划分的依据不同;划分的对象不同;划分内容不同。 24.资本周转速度对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影响年商品总量;资本周转速度年商品的总量正相关。 25.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节省预付资本量;加速固定资本更新。 26.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的基础。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的关键。 27.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社会总产品从实物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社会生产部门分为两大部分,第Ⅰ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和第Ⅱ部类即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为c v m三部分。 28.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①调节和干预的主要内容: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规范市场的经济活动;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协调资产阶级各集团间的经济利益;调节宏观经济运动,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②方式和手段:财政政策、贷币政策、计划调节、社会福利政策、立法行政措施。 29.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方式和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计划调节、社会福利政策、立法行政措施。 30.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以往一切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实现目标。 3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剩余产品:由劳动者共同占有,并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2.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3.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4.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个人分配制度的必然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的原则。 35.在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36.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37.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收入分配中提倡奉献精神与按劳分配与政策的关系,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的注重公平的关系。 38.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确定改革目标模式问题的核心。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39.我国现阶段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就是企业、农户和居民,其中企业是主体。 40.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 41.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发展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 42.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所谓的市场形成价格为主,是指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形成,在此前提下某些特殊商品,特殊地区的价格不完全由市场形成。 43.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①目标: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校正市场调节可能出现的偏差,解决市场失灵和失效问题。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4.健全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 45.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46.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①物质条件: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②现实基础: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47.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