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青海省尖扎县的教师,对多年来尖扎县高考(Q吧)移民情况最了解。今年高考状元系移民的情况经贵报曝光后,职能部门只是对浮在表面的、明显表露的进行核查追究。可以负责任地说,尖扎08届高考移民约占总考生的四成左右。”“尖扎县高中08年参加高考135人,实际在尖扎高中学习的只有49人,通过省招办在外省借读的总数约40人不等,剩余50多人系挂档生不等……”“‘高考移民’一般不会在本地参加高中会考,由学校安排人*;三本一下考生的户口迁移复印件有的是用电脑合成的,相当一部分是挂档……”
9月23日,本报记者驱车赶往尖扎县。
经初步了解,尖扎县共有3所高级中学,即尖扎县中学和两所民族中学。其中一民中、二民中每年的毕业生都是少数民族考生,高考时这些考生的考试科目中,有一门必考科目———藏语。因此,“落户”到这两所民族中学的“高考移民”的可能性小之又小,而近几年尖扎中学每年只有一个毕业班,班上的所有毕业生都将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考试,也就是说,“高考移民”只能选择尖扎县中学作为学校。因此,我们的调查就从这所学校开始。
———毕业学生说:原来班上有五十多个学生上课,高三下学期班上一下就有八十多个学生。
———班主任孙正元说:我们自己的学生有40多个,到毕业班里整60人。
———任课老师说:40多个,不到50人。
———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五六十个
———县教育局公示名单:71人。
———群众举报:135个。
那么,尖扎县今年究竟有多少学生参加高考?
就这一问题,班主任、任课老师、教育局有关负责人的回答都是含糊其词,没有一个人能说出准确的数字。面对这些有出入的数字,尖扎县中学2008年毕业生人数,在无形中成了一个谜。数字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
【副校长一问三不知】
易青,尖扎县中学副校长。“高考移民”事件曝光后,由她主管学校的教务工作,现在还要兼顾全校的管理工作。
9月24日上午,记者拨通了易青的电话并说明来意,易青以没时间为由推托。“我很忙,没有时间,我在外面,你们到底要干什么?”不等记者把话说完,易青就挂断了电话,记者再拨电话时,就没有人接听了。记者通过尖扎县教育局副局长和易青联系,易青表示不愿意与记者见面。
下午3点多,记者在校园内碰到了前去上班的易青。她一看见记者,立刻转身向校门外走去。记者上前询问,易青的回答是:“我正要出去,没有时间。”记者表明身份和来意后,易青思考了片刻,最终在她没有锁门的办公室接待了记者。
记者:今年学校的高三毕业生有多少人,您清楚吗?
易青:我不清楚。具体是多少,我们已经报给教育局了,你们可以到他们那里去问。
记者:那您在学校具体管理哪一方面的工作?
易青:我?主管教学。
记者:今年的毕业生人数你清楚吗?
易青:我不清楚。
记者:今年高一新生有多少人?
易青:高一新生,大概四十几,确切的我也没问。因为这个人数不是很稳定,前两天还有人来,大概就是四十左右,这个呢具体还要问班主任。
记者:以前学校的高中是一个班还是两个班?
易青:(没有直接回答,低头思考)
记者:(重复同一问题)
易青:这个啊?有……有……有过两个班吧,现在是一个班。
记者:以前有过两个班,现在只剩一个班?
易青:没有,是很久以前。
记者:那这一届(指08届)毕业生从高一新生入学时就一直是一个班吗?
易青:对。
这个主管学校教务工作的副校长怎么会对学校的在校人数一无所知?
【 “我不是教导处主任”】
记者在尖扎县中学采访时,两次在学校的教导处遇见教导处张主任。9月24日,他否认自己是教导处主任,谎称自己是干事,并从教导处夺门而出。而办公室的老师对记者说,“他就是我们教导处的主任,姓张。”第二次记者见到他时,他不等记者开口,就迫不及待地澄清自己不是教导处主任。“我们打听到你是教导处的张主任……”记者话音未落,他连连摆手说:“我不姓张。”
教导处是学校的核心部门,教导处主任的教学行政管理职责包括抓好学生学籍、招生、编班、考勤、成绩考核以及学生休学、退学、转学、试读和毕业各项工作。并为学生建立健全学籍档案。
【班主任:60个学生报考】
9月24日,孙正元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当时你带的这个班里有多少学生报考?
孙正元:报考的时候有60个学生,有一个学生报上去后,省上审查说是年限不够,要求明年再报,这样的话就是60个。
记者:是不是到高三下学期还有学生陆陆续续到你的班上上课?
孙正元:没有。有的是去借读的,学校课程已经结束了,回到家里坐不住,就到我这儿来学一段时间。
记者:尖扎今年查了多少“高考移民”,你清楚吗?
孙正元:我不清楚。只知道一个王湘苹,但王湘苹应该不是我们班的学生。我负责的是高三班的,王湘苹我没见过,她是在学校报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