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企业订单式培养

浏览 5

韩檐小苏是2008年刚入学的校园新人,他如愿考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汽车学院汽车运用工程。开学一个多月,初入大学的新鲜劲已渐渐淡去,“但是每次经过传说中上海规模、设施最先进的实训基地楼时,我还是很激动,向往着到了二年级就能够到这里上课。”在这个由5幢楼组成、占地75700平方米的现代工业实训中心里,小苏的学长们每周都有机会拆汽车、装飞机、制模具,忙得不亦乐乎。
  小苏也许还没有意识到他所在这个学校的魅力,那就是主动接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主动纳入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高新技术发展潮流之中的办学理念。
  “海陆空”并进让大学立于不败之地
  几年里,工技大相继设立了“空中飞的”航空学院、“地上行的”汽车学院和“地下跑的”轨道交通学院,构成了一个立体交通的人才培养网络。《世界制造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上海“十一五”重点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等文件经常出现在工技大校长室、教务处、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的会议桌上。
  工技大校长汪泓认为,工程师作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他们的技术和思想将会带来不少“头脑风暴”。作为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师为目标的工技大,必须踏准时代的节奏,主动对接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才能让大学立于不败之地。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大发展之时,学校第一时间申请设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等一系列专业,为轨道交通建设提供技术人才,现在在轨道交通行业从领导到普通员工,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工技大。
  当上海制订发展规划,制造大飞机,同时建设航运中心时,工技大的“航空器械维修”、“航空机务”、“航空经营管理”等一批专业也已完成布局调整;上海制订现代服务业规划,学校设置了相应的“多媒体设计”、“会展与空间设计”、“市场营销”(汽车营销)、“市场营销”(邮轮经济)、“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等一批新的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
  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学校又重点建设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如“产品包装设计”、“多媒体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游戏软件与艺术造型设计”,“会展与空间设计”等专业,初步形成对应创意产业的专业群。
  产学研联盟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在一场工技大的校园招聘会上,上海航空股份公司面试该校航空运输学院学生后,当即表示把当年50%招聘名额给予该学院,学生们尝到了“联盟”的甜头。因为学校和上航有人才培养合作关系,该院的学生无论在课程内容还是在实习经历上,都和航空公司发展紧密挂钩。
  近五年来,学校先后建设12个重点学科,对20多个传统专业进行优化改造,整合幅度达到50%以上。这一系列动作除了接轨城市发展战略之外,也是基于学校与企业集团的结盟而进行的。
  企业作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主体,构筑产学研战略联盟必然成为学校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重要平台。早在1985年,这所学校就在全国率先试点产学合作教育,造就“工学交替、产学合作”的真实育人环境。
  与企业集团共建二级学院是工技大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重要形式。学校先后与上海汽车集团公司、上海交运集团公司共建“汽车工程学院”、与上海航空公司共建“航空运输学院”,与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其中与上海航空公司的战略联盟,还被教育部、科技部等六个部委评为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十佳案例。学校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了一大批不必培训就能适用的工程师,而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实践平台。
  “工作学期”让学生掌握就业先机
  每年暑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七八千名大学生分赴300多家企业,进行为期七周的“工作学期”。这是该校学生必须经受的锻练,本科四年学生参加三个“工作学期”,通过考核将获得6个学分,并获得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同签发的“产学合作教育实践证书”。
  “工作学期”里学什么?学校5名热能工程专业的大一学生,在日立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工作”4周后,直接进入产品流水线参与每一道工序,大三的学长成了他们的工作伙伴,企业工程师成了技术教练。
  在合作教育过程中,学校并非简单机械地执行专业对口,而是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分别设定三个“工作学期”阶梯式的要求:大一不要求专业对口,只要求学生学会以“职业人”的身份融入社会;大二要求学生从事的岗位实现宽口径专业对口;大三鼓励学生选择与所学专业对口的相关工作。
  校长汪泓说,大学时代让学生们有组织地具备“工作经历”,锤炼就业岗位上的职业素养,在就业竞争的起跑线上学生们也因此占得了先机。经历过三个“工作学期”后,大学生对企业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有助于理性择业。这段“工作经历”也让学生大大缩短适应性培训时间,企业因此受益,供需双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