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仿真试卷三3

浏览 4

第Ⅱ卷 (共120分)
四、(23分)
11.把Ⅰ卷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此见怨,故位不升。
(2)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
(3)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
答案:(1)虞延因此事被怨恨,所以官位不能升迁。(“见怨”及大意各1分。)(2)过了不久,富宗果然因为奢侈放纵被杀,临处死刑时,他擦着眼泪叹息说:“我遗憾没有听功曹虞延的劝谏!”(“居”“揽涕”各1分,大意2分。)(3)特地赐给他车马衣服。虞延认为邓衍虽有容貌仪表,可是没有实际品行,不曾对他有高于一般的礼节。(“容仪”“实行”“加礼”和大意各1分。)
12.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焚书坑
章 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1)“竹帛”“祖龙”各指什么?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2)怎样理解“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句话的意思?
答案:(1)指书籍和秦王;前为借代,后为比喻。(2)秦王焚书是怕读书对他的政权构成威胁,结果真正*他的政权的却是不读书的刘邦和项羽,作者意在说明使他帝业垮掉的真正原因是秦朝的*。
13. 将下面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任选两题。)(5分)
(1)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2)三岁为妇,__________。夙兴夜寐,__________。 (《诗经·氓》)
(3)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_____,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答案:(评分标准:任选两题作答,每句1分;丢字、多字、错字均不给分。)
(1)羡长江之无穷 (2)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 (3)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五、(22分)
阅读下面散文,回答其后14~17题。
远 方
①远方似乎总是使人向往的。
②其实有美的远方,有丑的远方。
③越远越朦胧,越朦胧越神秘。那神秘常使我们幻想:远方的平房变成宫殿,远方的小溪变成大江,远方的雪原变成绿土,远方的强悍变成温驯。一些最坏的形容词,也可能被加在我们不了解的远方。
④山是纵的远方,有限的高峻是无限的诱惑,长年的沉默是不变的磁力,总是使人自动地往它那里去;登高山又有高山,登不完的高山,登不完的向往。跛脚的拜伦以眺望写出对山的感情。对一个爱纵的远方的人来说,只能做山下的青草,而不能做山上的云,也是悲哀的了。
⑤东方!中国!曾许久是西洋人心中的远方。想象中的天堂,招引着多少西洋人金碧辉煌的梦想。虽然它不是天堂,但一个研究中国历史的意大利青年仍兴奋地向我说:“我终于来到了这里,来到了从小就向往的东方!”
⑥一个最真最善最美的远方一直使人向往,那就是天堂。对天堂的向往长久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生活,他们渴望通过上帝启示的窄门走进那远方。地狱也是最远的远方,关于它的传说令人恐惧。有人因向往天堂而做好事,有人因怕进地狱而做好事。远方,常在冥冥中驱策着人们!
⑦血液里似乎遗传着流浪的鲜红,几乎每个人都有远行的冲动。远方的漫游,虽然掺着乡愁,却一直在拓展着人们的胸怀,成熟着人们的思想。司马迁曾漫游远方,为他的《史记》积淀了底蕴。古希腊的两位史学家希罗多德与修西底德斯曾漫游远方,从而写出了那么有气魄的历史!年轻时远游埃及,看到了与雅典不同的另一形态的文化,使柏拉图开拓了视野,而影响到他《理想国》的写作。
⑧远方也许像非洲的莽林,布满死亡,也充满生机。远方也许是荒漠,但乐园是开拓了的荒漠。幻想可以点缀生命,但不是人生。曾看过赛克爵士写的《探险史》,那是人类从古到今,用行动去抵达远方的奋斗的记录。如果只是向往,远方依旧是远方,向往永不能成为历史。
⑨无论我们到哪里,天空总在上面。远天的星辰以常年的静默逗人遐思。我们发现一颗星,却另有一颗星。如果人生是无涯的山脉,那么活着就是一连串对远方的向往与朝圣。我们到了一个远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呼唤。无穷的远方,有限的生命,多少英雄要以有限的生命去征服无穷的远方,但远方依旧微笑,而英雄却一个个倒下。即便如此,也只管去走自己这段路,英雄的身后自会有新的英雄。
⑩总是有许多人愿舍弃眼前的幸福到远方去,就让他们去吧!不必用佳肴把志在高空的鸟桎梏在笼子里,不管笼子多大,笼子不是天空。
○11或美或丑,对你,远方仍是温柔而有力的挑战,你去吗?
14.(1)第3段中画线的语句表明了什么?(2分)
(2)作者从空间的角度写“山是纵的远方”,此外还写了几种“远方”?(4分)
答案:(1)想象的远方不一定符合实际。(“想象可以使远方变好,也可能变坏”概括不到位,给1分。)(2)空间上,东方是西方的远方;时间上,死是生的远方;抽象意义上,向往的目标是人类前行的远方。(4分,前两点每点1分,第3点2分。)
15.第7段中使用司马迁、柏拉图等人的事例,有哪些作用?(5分)
答案:证明了远行可开阔视野,有助于成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含量。
16.作者认为对“远方”应持的态度是什么?(5分)
答案:不论远方美丑,要去(不能空想,要实际行动)。生命有限,远方无穷,应完成自己的使命。
17.下面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两项是(6分)( )
A.本文以“远方”为线索,古今中外随处点染,内容丰富,开阖自如,表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文化色彩浓重。
B.作者先写拜伦的“眺望”,又写意大利青年的“到达”,在悲哀与喜悦的对比中,突出了“远方”的魅力。
C.作者笔下的“远方”,充满风险,充满机会,充满引力;“天堂”与“地狱”的描写,使本文充满了神秘色彩。
D.第9段中,作者以星空作比,突出了“远方”永无止境的特点,表达了自己对人及人类前途的一种理解。
E.本文从远方的美丑起,以远方的美丑收,首尾呼应。末句“你去吗?”的叩问,于轻松随意中深化了主题。
解析:C.文章对“天堂”与“地狱”没有什么描写,它们也没能使本文充满“神秘色彩”。E.结尾的叩问,没有深化主题,只是有强调意味。
答案:C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