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高考题例研究语文试卷2

浏览 7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刘备之奔公孙瓚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公孙瓚使豫守东州令,瓚将王门叛瓚,为袁绍将万余人来攻。众惧欲降。豫登城谓门曰:“卿为公孙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还作贼,乃知卿乱人耳。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门惭而退。瓚虽知豫有权谋而不能任也。瓚败而鲜于辅为国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豫,以为长史。时雄杰并起,辅莫知所从。豫谓辅曰:“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宜速归命,无后祸期。”辅从其计,用受封宠。太祖召豫为丞相军谋掾,除颍阴、朗陵令,迁弋阳太守,所在有治。
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阵,弓弩持满于内。胡不能进,散去。追击,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迁南阳太守。先是,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前太守收其党羽五百余人,表奏皆当死。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具以状上,太祖善之。
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魏明帝)欲征之而难其人,中领军杨暨举豫应选。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之。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豫度贼船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随无岸,当赴成山。成山无藏船之处,辄便循海,案行地势,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沉没,波荡着岸,无所逃窜,尽虏其众。初,诸将皆笑于空地待贼,及贼破,竞欲与谋,求入海钩取浪船。
  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壮,书喻未听。拜太中大夫,食卿禄。年八十二薨。
  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之将士。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虽殊类,咸高豫节。嘉平六年,下诏褒扬,赐其家钱谷。
                      (节选自《三国志·田豫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   次:驻扎
B.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   节:符节
C.豫度贼船垂还,岁晚风急   垂:挂帆
D.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   簿:登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B.王门叛瓚,为袁绍将万余人来攻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C.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D.帝欲征之而难其人
思援弓缴而射之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豫年少时曾托身于刘备,刘备非常看重他。刘备任豫州刺史时,田豫以母亲年老为理由请求回乡,刘备依依不舍,与他告别时流下了眼泪。
B.公孙瓒命田豫为守东州县令。公孙瓒的部将王门反叛,率领一万余人前来进攻,众人恐惧欲降。田豫登上城墙义正词严地呵斥王门,王门惭愧地退走了。
C.田豫做南阳太守时,郡里人侯音率数千人在山中为盗,造成极大祸患。田豫加之以安慰晓谕,为他们指明悔过自新之路,盗贼们互相转告,很快便解散了。
D.魏明帝时,公孙渊在辽东反叛,又与吴贼相勾结,田豫以本官统帅青州的各路军队前往讨伐。起初,各位将领都嘲笑他的部属,直到敌贼惨败,才争相请求入海夺取飘泊的敌船。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23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卿为公孙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还作贼,乃知卿乱人耳。(3分)
   
(2) 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阵,弓弩持满于内。(3分)
   
(3)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3分)
   
1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诗中提到的锦江、绵州、绵谷是四川的三个地名。②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从体裁上讲,这是一首   诗,第三联又叫 。(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3)第二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3分)
    
14.将下面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任选三题)(6分)
(1)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_____, _____ 。 (司马迁《屈原列传》)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_____,_____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3)苟以天下之大, _____ ,_____ 。
(苏洵《六国论》)
(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_____, _____ 。
(陆游《书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