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 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问 说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①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
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不见其有可耻焉,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选自刘开《孟涂文集》)
【注】①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致:招致,取得
B.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 规:规劝
C.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 鄙:卑鄙
D.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由乎! 几:接近
11.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问焉以破其疑 B.舍问,其奚决焉
C.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 D.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1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不一致的一项是
A.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
B.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D.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1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读书人“学而不问”的陋习,围绕“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的中心观点作阐述,倡导“问学相辅”的正确求学态度。
B.作者引用儒家经典中的话“就有道而正”“好问则裕”等,来证明“问”的必要,
从中看出“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一环。
C.在作者看来,今人学而不问有“师心自用”“好学不诚’’等多方面的原因,更重
要的是今人所学“非古人之学”,而所好“非古人之好”。
D.写作允许模仿,但拒绝抄袭。清代桐城派刘开的《问说》很明显是模仿了韩愈《师说》,语势纵横,说理透彻。
四、(24分)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译文:
(2)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译文:
(3)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译文: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灏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注】宋崇宁元年,黄庭坚贬谪四川近六年后被赦,在回江西老家的路上经过岳阳,写下此诗。
(1)说说“一笑”是怎样的笑,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2)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4分)
答:
16.古诗文默写。(6分,每小题1分)
⑴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离骚》)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曹操《短歌行》)
(3)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五花马,千金裘,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李白《将进酒》)
(5)一肌一容,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杜牧《阿房宫赋》)
(6)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王勃《滕王阁序》)
湖南师大附中2006届高三语文第五次月考试卷2
浏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