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导填报高考志愿 警惕常见误区

浏览 7

高考志愿填报专家张才生

  误区一:面子工程

  许多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孩子升学看成是给自己挣面子的事,不考虑所选的学校和专业是否适合孩子,而是考虑所上的学校公之于众能否给自己挣面子,是否对得起公众的耳朵。他们往往要求孩子按他们的意愿选大学,学校名气越大越好。

  湖南某考生,2005年参加高考上了一本线,分数有相对优势,他特别希望填一个可以安排他读物理专业的学校。可是父母要求他上复旦大学。他知道他的分数上复旦大学问题不大,但上不了该校他喜欢的专业。父母说:不管什么专业,复旦大学名气大,说出去听都好听些。这位考生比较孝顺父母,就填了复旦大学。果然学校没有安排他读自己喜欢的专业,而是安排他读医学专业。从进大学门开始,大学的生活就没有让他开心过,因为他实在不喜欢这个专业。一想到自己将来要做一个医生,天天面对病人,甚至要上手术台,给病人做手术,他就浑身不自在。煎熬了3年,他终于忍无可忍,大三下学期放弃学习,到一所高中复读,参加2008年的高考。这一年他被湖南某大学录取,读的是与物理相关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这位考生为了父母的面子付出了3年宝贵的光阴。他的遭遇值得引起广大家长的思考。

  误区二:轻信

  对高校分数线和预估的分数线深信不疑,结果遭遇“志愿扎堆”,后悔无药。

  (来自2007年湖北省高校招生网上答疑)

  考生问:老师,我知道你很忙,但我不得不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告诉你,武汉某大学(笔者隐去学校名称)在报纸上563分以上的(理科考生)第一志愿填报他们学校保证录取,但我564分却没有录取,我心里好恨他们呀。你要么就别,了就要遵守你的诺言,我报了你的学校却掉了档,这就是大学的精神吗?老师你认为呢?

  巩平答:高校应该代表社会文明、社会良心,高校作为教育人的学堂应该为他的学子及其家长建立表率,执守诚信。你的批评很有道理。我们也希望这些高校汲取教训,在今后招生宣传时,不要做不负责任的,这不仅会损害考生的利益,也损害高校自身的形象。

  同时我们也提醒来年的考生和家长注意,高校的投档线是计算机根据考生志愿和学校招生计划,按一定的比例对学校投档结束后,自然生成的,任何个人都不能提前预知。所以在填报志愿之前不要轻易相信学校预估的分数线,那是没有根据的。我们也希望媒体不要参与这样的炒作,这同样也伤害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形象。

  每年录取期间出现少数院校志愿扎堆,原因大多因为高校事前分数线,以此吸引学生填报。但学校的投档线(调档线)院校调档分数线是以院校为单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类(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一般为1∶1.2以内),在对第一志愿投档过程中计算机自动生成的院校调档最低成绩标准。学校的投档线是在投档之后自然产生的,不是事前提前划定的。考生和家长如果轻信高考事前,是很容易吃亏的。

  误区三:望名生义

  根据学校的名字报志愿,选“大学”舍“学院”,学校名字带有“交通”、“理工”、“科技”、“财经”、“外语”就认为是好学校。

  湖北考生07429103××15××76

  考分:512分

  二批(二)志愿:

  一、河南科技大学(校线523)

  二、烟台大学(校线526)、山东理工大学(校线525)(少填了2所学校)

  三批(一)志愿: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录取结果: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这是个“望名生义”的典型,他所填都是二批(二)中校名是“大学”而不是“学院”的高校,他的高考成绩高出批次线(507)只有5分,却选择了“热门”的高校,且少填了2所学校,二批(二)落选是不可避免的。

  误区四:见地生情

  青睐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以及大连、青岛等旅游城市的高校。

  在湖北省近几年招生中,二批(一)中北京工商大学等学校年年分数线高于第一批批次线。

  2007年四批(二)院校中,有13所地处上海的院校,虽然其中大多是民办高校,但仍受到考生追捧,大多数都高出批次线50-100分。

  追逐发达城市造成的后果是志愿扎堆,上线落榜,遗憾终身。

  误区五:取近舍远

  北京的考生眷恋北京,上海的学生舍不得上海,武汉考生只愿意填报武汉的高校;省内非省会地区的考生想到大城市上学,也首选省会城市。在各省市都有这种情况:省会院校与外地同类院校相比,大多数分数线较高,且年年居高不下。

  湖北考生044210××15××39

  考分:577分

  第一批(一)志愿:武汉理工大学

  第一批(二)志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福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杭州商学院

  录取结果:第一批落选

  该生当年从第一批落选了。2004年,第一批理工类批次线是561分,该生高出批次线16分,第一志愿填报武汉理工大学,应该说是可以的。不料该年度武汉理工大学理工类调档线竟达584分。他失误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第二志愿里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可以保底。其思想根源在于对发达城市情有独钟,而且首选武汉,所以填了3所武汉高校。

  误区六:抓多放少

  瞄准招生计划多的高校,而对招生计划少的高校“退避三舍”。

  2007年,贵州省毕节学院二批(二)在湖北投放的计划不多,理科4人,文科6人,第一志愿无人填报,结果征集志愿时,该校理科征集3人,文科征集4人。

  四批(一)该校投放的计划也是理科4人,文科6人,结果第一志愿文理科各只1人填报,结果文科有3个计划征集志愿。

  许多考生和家长担心的是院校计划少,容易造成落榜。其实计划少的学校不一定分数线高,填报的人不一定多。

  误区七:志愿留白

  志愿不填满,留下空白,让机会白白错失。

  湖北考生074291××15××15考分562

  一批志愿:

  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二、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只填了2个)

  放弃征集志愿

  二批(一)志愿:

  一、南京邮电(562投档线,被退)

  二、天津工业大学(只填了1个)

  录取结果:复读

  2007年,湖北省理科562分,第一批有很多学校可以录取。不幸的是遭遇“志愿扎堆”,该生落榜了。可惜的是该生第一批第二志愿只填了2所武汉高校,没有起到保底作用。如果他填满了6所,二志愿录取的机会就加大。该生第二批第一志愿学校是一所比较走俏的学校,他刚够线,被正常退档。第二批第二志愿可以填6个,他只填了1个。他的失败值得大家思考。希望大家能从他这里汲取教训,设计好志愿,力争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与自己分数对应的第一个批次和后续批次的志愿一定要填满,不留空白。

  误区八:情迷中介

  由于望子成龙心切,被中介利用。相信金钱、权利可以“买分”,可以低分高录;相信早已被禁止的高收费定向生、委培生、军校地方生;相信与高校领导、招办工作人员沾上边就有无限的权力;相信早就禁止的点招、降分录取;相信可以先进高校读书,然后再弄学籍;相信“专科进本科出”。不知道别人变着花样想掏你的腰包,却“为了孩子”糊里糊涂把自己的血汗钱交给中介组织和个人找门路,而不重视填报志愿。

  我们要相信投档录取硬性指标是分数,考生与高校的协议是志愿,具有办理录取手续资格的机构是省级招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