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卷二4

浏览 9

参考答案
题目 考点 答案 解 释 说 明
1 文字辨析 D A“淡泊”应为“淡薄”。B.“既使”应为’即使”。C“以致”应为“以至”。 │
2 词语运用 C 呆滞:除了形容迟钝、不灵活,还形容资金等流通不畅。A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原句所述之事已发生,并非“未然” B.令行禁止:指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此句误以为是‘禁止”的意思。D.打退堂鼓:比喻做事中途变卦,退缩。原句说的“事情”已完成,不存在“中途变卦”。
3 病句辨析 B A.结构混乱,在“建立”前加“为”或删去“打下坚实基础”。C成分赘余,删去“于”。D.不合逻辑,“美容服务”不属于“商品”。
4 语言连贯 D 在内容上,③承接上文解释为什么选用德国列车,并以句首的“德国”一词与上文呼应。④紧接③的“研究”,并以代词“其”与上文呼应。①②与下文同一层次,围绕“TR”系列介绍相关情况,而②置后,正好与下文的系列型号相接。
5 信息筛选 C 注意题干的“根本原因”。A、B、D三项所述的原因都是C项“统治者在强势封建秩序下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的,均不是根本原因。另外,B项“缺乏商品经济”的表述与原文不符。
6 信息筛选 A 原文第二段说:“哥伦布等人把掠夺、殖民和屠杀带给了沿途人民”,这里说的并非“目的”,而是结果。B.见原文第二段“大大提高了中国在海外诸国的声望……他们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C见原文倒数第二段“一个是曾经强大的结果,一个是开始强大的起因”。D见原文第二段“为什么更早的郑和宝船却没有把中国较欧洲更早地‘载入’工业文明”。
7 归纳推断 D “郑和之谜”现今备受国人空前关注,并超出学术范畴,实际上是国人在思考:明代中国科技发展为什么没有于世界?郑和为什么没有像哥伦布等人那样对世界历史和文明的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正是对国家民族命运深层思考的体现。丸郑和船队虽然没能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但并不能因此推断“和平友好的文化交流不能对世界文明史产生积极的影响”。B发达的航海业并不是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不能因为“中国古代航海业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停滞不前几乎是同一 时期”,就作此推断。C郑和的航海壮举本身就缺乏来自经济方面的动力。
8 文言实词 A B.拷:刑讯。C。没:籍没。D.省:审察,引申为“过问”。
9 文言虚词 C 乃:用作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翻译为“竟”;第二句选自《石钟山记》。A.其:用作副词,表示婉商语气,相当于“还是”/人称代词,选自《师说》。B.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用来……的”等/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选自《鸿门宴》。D.何:用作疑问副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选自《触龙说赵大后》。
10 信息筛选 D ①写*佞的官员自勉而成为好官;⑤写高柔审案善于察言观色;⑥写高柔敦促疑犯尽早服罪。故①⑤⑥都不能直接表现高柔“处法允当”。
11 内容归纳 C “诬告刘龟的张京”表述不当,张京向校事告发刘龟私自进入苑囿狩猎一事,并非诬告。
[参考译文]
高柔事文惠,是陈留圉人。高柔自从归顺大祖后,执法公正恰当。太祖平定袁术、袁招时,任命高柔为营县县令。县里的人平时扰听说高栗的名声,有几个*诈的官吏,都自动引退离去。高柔教导大家说:“从首邴吉当玖的时候,对曾经有罪过的官吏,尚且能包客他们,更柯况这些官吏在我这里并没什么过失!还是召他们回来吧。’这些官吏回来后,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全都成为了好官吏。
魏文帝登基后,高柔被调任治书执法。当时民间多有诽谤朝廷的传言,文帝对此很痛恨,凡传播谣言的人IL洙杀,并奖赏告发的人。高柔上奏说:“如今凡传播谣言的人枕斩杀,告发的人就奖赏。这样,既使有过夹的人失去了改过自新的机会,又将开凶残狡诈之人诬陷他人的不良之风,实在不是消除*佞、减少诉公的办法,也不是正大光明的治国之道。”文帝于是颁布诏令:“胆敢用不实之词诬告他人的,以他所告发人的罪名治他的罪。”自此诬告之风就断绝了。
明幸即位,封高柔为延寿亭侯。当时(禁止剥天子苑圃)狩猎的法令非常严厉。宜阳典农刘龟私下在苑圃内射兔,他的功曹张京到坟事处告发这件事。明幸故意隐去张京的名字,把刘龟关进监狱。高柔上表请求明帝透露告发者的名字,明帝非常生气,说:“刘龟应该处死,他竟敢在我的禁地狩猎。进他到廷尉那里,廷尉就应当拷问他,为什么还要说出告发者的名字,难道我全随便逮捕刘龟吗?”高柔说:“廷尉是天下公平执法的官,怎能因为皇上的喜怒而破坏法律呢?”高柔再三上奏,言辞深切诚属,。明帝终于醒悟,于是说出了张京的名字。高柔立即回去审讯,判刘龟、张京两人各自承担罪责。
护军营的士兵窦礼近日出营后没有回来。军营里认为他逃走了,上表要追捕他,并将他的妻子盈和儿女收做官家奴婢。盈接连到州府,喊冤申诉,却没人过问。于是就到廷尉那里申诉。高柔
问:“你凭什么知道你丈夫不是违跑呢?”盈流着泪回答:“我丈夫从小没有亲人,把一个老妇当作母亲供养,侍奉十分恭谨,又很怜爱子女,抚养熙看从不远离,可见他不是轻薄狡诈不顾家室的人。”高柔又问:“你丈夫与人有没有钱财的交往呢?”盈回答说:“曾经借钱给同营的士兵焦于文,要他还钱,却没收到钱。”这时焦于文刚好因犯小罪坐牢,高柔就去见焦子文,询问他所犯的罪。言谈中,同他:“你以前有没有向人借过钱?”焦于文回答说:“我自幼孤单贫穷,从不敢向人借钱物。”
高柔观察到焦于文脸色异常,就说:“你从前就借过窦礼的钱,为什么说没有呢?”于文感到惊奇,知道事情败露,应对时显得语无伦次。高柔说:“你己杀了寞礼,就该早早认罪。”于文于是呷头,全部坦白了杀窦礼的经过。明帝下诏书恢复了盈母于平民的身份。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21分)
12.[文言翻译](8分)
(1)有胆敢用不实之词诬告他人的,拿他所告发人的罪名治他的罪。
[3分。大意1分;“相”1分;第二个’罪”1分。)
(2)你凭什么知道丈夫不是逃跑呢?
[2分。“何以”1分;“亡”1分。]
(3)这时焦子文刚好因犯小罪坐牢,高柔就去见焦子文。
[3分。“适”1分;“坐”1分;“柔乃见子文”大意1分。]
13.[古诗鉴赏](6分)
[第一问]
①通过描写长安豪贵争相观赏紫牡丹的盛况来渲染紫牡丹的名贵,为后面展开对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
②用“玉盘”比喻盛开的白牡丹,形象地写出了白牡丹的冰清玉洁。
③以冷露、月白、风清衬托白牡丹的超凡脱俗。
④上联人们观赏紫牡丹时车水马龙、观者如云的喧嚣情景与下联无人观赏白牡丹、庭园寂寥的冷落景象构成鲜明对比,通过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写出了紫牡丹和白牡丹迥然不同的遭际。
[4伞。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①“渲染名贵”1分,“铺垫”1分。②“比喻”1分“冰清玉洁”1分。③“衬托”1分,“超凡脱俗”1分。④“对比”1分,“写出不同遭际”1分。]
[第二问]
①表达了作者虽似白牡丹冰清玉洁(或:超凡脱俗)却无人赏识的幽怨之情。
②表达了作者对白牡丹冰清玉洁(或:超凡脱俗)却无人赏识的同情。
[2分。答对一点得2分。]
14,[名篇名句](7分)
(1)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雨霖铃 (2)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 (3)又闻子规啼夜月
(4)艰难苦恨繁霜鬓 (5)人不学 (6)仲尼厄而作(春秋)
五,(21分1
15.1分析鉴赏](5分)
写“梅花雪水”表现’我’对‘牡丹花水’的神往,并为下文作镭垫,从而突出·我”见到’牡丹花水”竟是寻常茶水时的惊讶。
[5分。·神往”2分,“铺垫”2分,“突出……惊讶·1分。]
16.[分析鉴赏](4分)
起过渡作用。由对事情的叙述、描写,转入对“我”心理活动的描写(或:由记叙、描写,转入议论、抒情),从而将文章内容推进一层(或:写出作者的感悟)。
[4分。“由对……转入对……’2分,“推进一层”或“写出感悟”2分。]
17.[理解分析](4分)
①因为大西北严重缺水,那里的百姓生活得很苦,因此,他们把对“水”的期盼寄托在这一命名上。
②因为大西北缺水,那里的百姓生活得很苦,因此,他们通过这一命名表达了对上天恩赐的感激之情。
③因为沸水翻滚的部分特别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花。
[4分。答对①或②得4分。其中’缺水”很苦”2分,“期盼”或“感恩”2分。答对③只能得2分。]
18.[分析综合](8分)
“牡丹花水”这一名字,反映了严重缺水的大西北百姓生活的艰苦,因此,它是一个让人“心疼”的名字。“牡丹花水”这一名字,又反映了大西北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对自然赋予的感恩,以及面对艰苦环境的旺盛生命力,因此,它又是一个让人“心暖”的名字。
表达了作者对大西北艰苦环境的关切,对大西北人民旺盛的生命力和感恩情怀的赞美。
[8分。“心疼”2分,“心暖”2分;·关切”2分,“赞美”2分。)
六、(15分)
19.[仿用句式](4分)
珠水欢腾,喜迎亚洲健儿(或:五羊齐奔,尽显健儿英姿)
[4分。内容2分,结构2分。内容完全偏离主题的,结构不给分。]
20.[变换句式](5分)
杜甫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将牵挂演绎得感人肺腑;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将牵挂吟唱得令人荡气回肠;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将多少人的牵挂抒写得缠绵悱恻。
21.[压缩与得体](6分)
陈家祠是广东省现存规模、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祠堂建筑(或“百粤冠祠”),是一座荟萃了砖雕、石雕、木雕和陶塑、灰塑等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的殿堂。
[6分。内容4分,其中“广东省现存规模、保存最完整”或“百粤冠祠”1分,“砖雕、石雕、木雕”1分,“陶塑、灰塑”1分,“荟萃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1分。语言表达规范、连贯2分。超字扣子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