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上海市徐汇区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测3

浏览 4

[参考答案]
阅 读 (80分)
一、17分
1、1905年,火烧红莲寺,另举一经典的中国电影名(每空1分,共3分)
2、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大量影像资料已经散失 / 繁荣景象不复存在。(2分)
3、即使电影这种高科技的记录方法,面对中国早期电影资料的散失也无能为力,无法记录和还原这一段历史的本来面貌。(2分)
4、不矛盾。作者认为,由于影像资料的稀缺,我们难以获知20世纪初中国电影的真实面貌。而现有的大量所谓“电影史”,只是建筑在意识形态和电影评论史基础上的。这种历史太多地偏重电影的社会意义的阐释,而不是依据电影本体技术和样式的进步来进行分解与阐述的,也没有还原电影史的细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的真实历史。(4分)
5、B(2分)
6、言之成理即可。(可分析电影市场低迷的原因:娱乐方式多元化的冲击、国产电影质量不高难以引起观众兴趣、票价太高使很多普通观众望而却步等;也可进一步提出建议。)(4分)
二、21分
7、它没有生命,美丽却不真实 / 它太无瑕疵,太歪曲生命,它美化了真实。(2分)
这样的白菜不沾灰尘,又不会烂,只要不失手打破,能放上十年、百年不坏,而人不可能永远这么光鲜体面,也不可能长寿不死。(2分)
8、如: “它们被拨落在地,用它们最后的心力坚持着。冰冻,使它们不再倒伏,日夜立着,孤独而坚硬”;“它们看见自己头发上的腐烂。这种结局,在它们还是一棵棕色小种子的时候,还来不及想”等语句。形象地凸现了白菜生存的努力及他们不为人理解、认同时的孤独,也写出了白菜的坚忍和义无反顾。这也是作者喜爱、钦佩白菜的原因所在。(4分)
9、(1)说明如果精神穷竭了,那么即使肉身不朽也是无用的;(2分)
(2)以此反衬了白菜对待死亡的从容淡定。(2分)
10、B(2分)
11、这类人外表精致,生活富裕,但内心贫瘠。他们善于察言观色,处事圆滑,为人虚假。其实,他们的生命是干枯的。(3分)
12、比喻恰当,言之成理即可。(4分)
三、5分
13(1)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2)便引诗情到碧霄
(3)惊涛拍岸
(4)忽魂悸以魄动 惟觉时之枕席
(5)达则兼济(善)天下
(6)默而识之
四、8分
14、九月初九(1分)
15、 人迹板桥霜(1分)
16、 第一句写斜月映路,暗指人的早行,于“驿路”、“晓霜”中稍透羁旅之意。后一句写路经山野人家所见的景象:竹篱低矮,傲霜的秋菊已经开过,只留下残枝上孤零零一朵黄花。“残”字带着霜打风剥的痕迹,而花的“黄”色又预示了枯萎,都透着凄清寂寞之感。最后一句感叹在乱山深处的旅途中度过重阳,作者苍凉的心境可想而知。(3分)
17、 一般的羁旅之行,特别是佳节独处的时候,固然也会令人有难言的寂寞和忧伤,但作者在作此词时不但有一个时令背景(重阳佳节),更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北宋灭亡后南渡,流落江南)。词的最后说:“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江左即是江东,这里指的是南宋统治下的东南半壁河山。江左风光,历来为生长在北方的文人墨客所向往。但如今身在江东,作者却并未感到喜悦,因为中原被占、故乡难归,在寂寞的旅途中,词人思乡之情不禁更加强烈,忧国的凄凉情绪也更加深沉了。这正是这首词和其他羁旅之作的不同之处。(3分)
五、17分
18、(1)赶紧,赶快 (2)交替,错杂
(3)终止,停止 (4)却 (4分)
19、C D(2分)
20、(1)姓齐的高兴地说:“这(我)就知道什么是琴了。” (悦,是 2分)
(2)先前告诉他(什么是琴)的人偶尔路过那个地方。 (向,焉,省略句 3分)
21、可围绕齐氏的短识、囿于表象、固执己见等方面展开思考、想象,合理即可。(3分)
22、讽喻那些在人际交往中也“以筑为琴”,常常把表里不一、伪善的老好人错当成品德高尚、操行美好的君子,而且天天爱惜拥戴却不知厌倦的人。他们不会“识人”,比“不辨琴筑”更可悲,更危险。(3分)
[译文]
有客人跟我说,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全都是山。有个姓齐的山民,不认识琴。问别人:“什么是琴啊?”有人回答他说:“琴的形状是前面宽后面窄,上面圆下面方,琴头象山琴底有小孔,装上丝弦,就能发出铿铿泠泠好听的声音。”姓齐的高兴地说:“这(我)就知道什么是琴了。”
一天,(他)来到四通八达的大城市,看见一个背着筑的人,赶紧走上前去看,惊异地说:“这不像是前面宽后面窄,上面圆下面方的样子吗?”颠来倒去地看那筑,很长时间又说:“这不像是琴头象山琴底有小孔的样子吗?”用手指横着拨弄它,也会有声音从丝弦之间发出,又说:“这不像铿铿泠泠好听的声音吗?”(他)就竭力让那人和他一起回家,向他学了三年,从早到晚不停顿,自认为把他的技艺都学到了。
先前告诉他(什么是琴)的人偶尔路过那个地方,听到他演奏的筑声就惊讶地说:“您学的是筑,不是琴啊。要不然,怎么会是这么嘈杂难听啊?”
那人于是拿出琴来演奏。姓齐的听了,皱着眉头说:“您骗我啊!您骗我啊!(这音乐)淡得如同没放调料的肉汤和兑了水的酒,简单得就象土鼓草棒,不能算是音乐。我所喜好的和这完全不同,那就像鸾凤的鸣叫,就像笙箫交响,又仿佛是燕赵的善于歌唱的美女歌声。我不知道您的琴是筑呢,还是我的筑是琴。请你停止您的音乐吧。”
唉!琴作为一种乐器,人很容易识别的。山民却把筑当做它。就如同硬要说伪善的老好人是君子,天天爱戴着他们而不知厌倦的人,还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有感于此,便作了这篇琴谕。
六、12分
23、 欧阳修、王安石、苏辙、苏洵(写出一人即可 1分)
24、 认为黎安二生的“迂阔”尚不如自己,都还要受到乡里的嘲笑,自己这个世上最“迂阔”的人,若向他们赠言,非但不能解除家乡人对他们的错误认识,反而会更加得罪家乡人,所以不知道能向他们说什么。(2分)
25、 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 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2分)
26、 道 世俗(2分)
27、 D(2分)
28、(1)文以载道(合乎古训、文章内容力求充实、穷尽事理等内容方面的特点);
(2)文章的形式应有所创新,作者有自由驰骋的笔力。(写出一条2分,两条3分)
[译文]
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 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
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这样就一定能够在古文、时文;道、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
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写 作 (70分)
七、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分) 基准分67分
紧扣话题,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 基准分57分
符合话题,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分) 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话题,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分) 基准分29分
偏离话题,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 (20分以下) 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话题。(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500字。
[说明]
(1)未拟题目扣2分。 (2)错别字满3个扣1分,至多扣5分。 (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分。 (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除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