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
一、
1.A(并非“开始了体外重组的新技术”)
2.A(B、“传统的野生作物消失后”有误,C、“绿色革命”并未“带来了突发性的灾难性的病虫害的威胁”,D、与原文不符)
3.B(“领导的性格和领导的理念无关”与原文第二段“领导行为不受领导人的性格或他们自己的领导理念的支配”不符,属故意曲解)
4.B“能够……推行改革的人”是5%的“战略家型”和“炼金术士型”领导。
5.C(独:只, 只是,仅仅)
6.C(C项均为转折关系连词,可译为“却”。A项两个“以”均为介词,但意义不同,前者可译为“因为、由于”;后者可译为“凭……身份”。B项两个“之”均为助词,但意义不同,前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后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无意。D项两个“则”均为连词,但意义不同,前者表假设,可译为“那么、就”;后者表转折,可译为“却”。)
7.D(①③句对项羽的评说,④是作者自己假设范增应该怎么做。)
8.C(义帝为范增谋立,项羽杀义帝时,就已经对范增起了疑心,是在陈平施反间计之前。)
9.(1)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2)①君子的话很少,但很实在;小人的话很多,但很空虚。 ②君子不考虑福,考虑祸患很多,君子选择对象吸取,却不选择对象给予。
10.(1)采莲姑娘 比喻(将采莲姑娘的罗裙比荷叶)
(2)以实衬虚,实是写荷叶与罗裙“乱入池中”和“闻歌”,虚写采莲女在池中劳作。
11.(1)蓝田日暖玉生烟 只是当时已惘然 (2)桂影斑驳 珊珊可爱
(3)悟己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4)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12.强调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在印第安人心中都是神圣的。(2分)
13.要点:能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去思考分析。(1)拒绝美国政府购买土地的要求,引出下文阐述的理由。
(2)总结上文,再次明确拒绝的态度;
14.你们对待大地上的野兽、河川、土地、动物、树木等必须如同对待自己的兄弟一般。(未写出“必须”,扣1分)
15.B、D、E(6分,每个2分)
16.一百多年前的这篇演说,包含着伟大的智慧,请联系今天的实际,谈谈你对本文的感受(5分)
要点:感受真切、举隅精当、表述清晰 (1)感点的确立(1分); (2)实际的举隅(1分); (3)分析与阐述(2分); (4)语言(1分)
提示:感受的角度有: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祈愿;人所具有的故土情结;全球化与保持民族个性关系;人类文化是多元的,并无优劣之分;人们戕害自然,其实也在毁灭自己;现代生活方式的弊端;文明人的异化;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意义……
17.(参考)①改为:一位农民救护了一只病危的天鹅(被动句变为主动句,使上下文衔接)。
②改为:“恢复了健康”或删掉“了健康”。 ③改为:但当时已至盛夏。
18.(2分)教育部将采取措施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19.(1)现在许多高中生将成名成家作为其人生理想(此处如写成“追求高品位的生活方式”之类赞誉之语则不得分),(2分) (2)“平民”(“尊重普通劳动者”)等。(1分)
20.参考答案:蜂巢大大的,远远看去像一个黑乎乎的大圆球,它就长在一个高高悬崖上一棵酸枣树上。
21.略
二、译文:
汉王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楚王项羽的君臣关系。项羽怀疑范增与汉王有私情,渐渐地剥夺了范增的权力。范增很生气,说:“天下的事已经平定下来了,以后君王您就自己来干吧。希望您允许我告老回乡为民。”范增回乡时,还未到彭城,因背上的毒疮发作而死。
苏轼说:范增离去,是很正确的: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不早点离一罢了。既然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去呢?范增劝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不听从,最终也因为这样失去了天下。他应该因为这件事离去吗?我说:不,范增想要杀掉沛公,是做臣子的职分,项羽不杀刘邦,是有君王的度量。范增为什么要因引离去呢?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宋义时。陈涉能得民心,是因为假借了项燕的名义:项氏能够兴起,是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而诸侯反叛项羽,是因为他杀掉了义帝熊心。况且义帝被拥立,范增是主谋,义帝的生死,难道只会影响到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会与义帝有共同的祸福。没有义帝死而范增能长久活下的道理。项羽杀掉宋义,是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了义帝,就是对范增疑心的最根本的表现。难道一定要等陈平来离间吗?事物一定会先腐朽而后生虫子;人也是先怀疑某人,而后关于某人的谗言也就会轻易接纳了。陈平虽然有智谋,又怎能离间对人无疑心的君主呢?
我曾经议论义帝,是天下的好帝王。他单派沛分入关破秦,而不派项羽;在许多人中间看中宋义,有提拔他为上将,如果不贤能像这样吗?项羽既然诈称义帝的命令杀死宋义,义帝一定不会容忍,不是项羽杀死义帝,就是义帝杀死项羽,不必等聪明人识破然后才能知道。范增起初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们都因此服从,半途杀死义帝,决不是范增的主意。岂止不是他的主意,他一定会尽力争辩而不听任项羽的主张。项羽不采用他的意见,反而杀死范增拥立的义帝,项羽疑心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开始的。当项羽杀死宋义时,范增与项羽以同等的身份侍奉义帝,君臣的名分还没确立。替范增计谋,有力量杀死项羽,就杀死他,不能,就离开他,如能这样,难道不是一个果敢的大丈夫吗?范增七十岁了,合得来就留,不合来就走,不在这个时候弄清该去不该去的情由,却想依靠项羽来成就自己的功名,见识是多么浅陋啊!虽说是这样,范增,是高祖所害怕的人,范增不走,项羽就不会灭亡,他也算得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