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大附中2007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4

浏览 8

卷I(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41.(13分)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成就)无几。“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据此回答:
①就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请具体说明。(4分


②简述唐太宗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5分

③概括唐太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



42.(16分)我国古代各个朝代都十分重视对官员的选拔,但选拔官员的标准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回答:
(1)从两汉到隋唐我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

(2)隋唐时期选官制度有何进步性?(8分)

43.(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适卫(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仆(冉有驾车陪伴)子曰:“庶矣哉(人口众多啊)!”冉有曰:“既庶矣,又能何加焉(又怎么办呢)?”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材料二 董仲舒在汉武帝下诏策问各地“贤良”时,在第一次提出的对策中说:“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邪皆止者,其堤防坏也;教化废而*邪并出,弄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者明于此,是故南面(帝王)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用义来感染人民),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全汉文》卷二三《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
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孔子提出的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2分)


(2)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其重要影响是什么?(3分)


(3)上述两则材料的共同主张是什么?(3分)

(4)二则材料的观点,对我们今天治国有何历史启示?(3分)

44.(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
              ——摘自《管子》
材料二 生民之道,食为大。……是故土地,本也;……无地而责之耕,犹徒手而使之战也。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贪者日削,虽有耒耜终不得而食也。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
              ——摘自北宋《平土书序》
材料三 ……平籴(买入粮食)文法行,则农人秋粜(卖出粮食)不甚贱,春籴(买入粮食)不甚贵,大贾蓄家不得豪夺之也。而官之出息常什一二,民既不围,国且有利.兹古圣贤之用心也。
              ——摘自北宋《富国论》
问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1分)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主要针对当时土地方面什么问题?(3分)


(3)材料三在“利国便民”问题上肯定了什么主张?主要针对当时粮价方面什么问题?(3分)

(4)针对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北宋社会问题,王安石推行了哪些新法?最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3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