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卷江苏陈林7

浏览 5

【参考答案】
(1)矛盾及成因:①矛盾:儒家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实行仁政,放宽刑罚。而法家主张实行法治,要求臣民遵守法律,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反抗。②成因: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潮流,在意识形态领域儒法两家分别从各自代表的不同集团利益及各自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提出的。(4分)
(2)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争给人民加重灾难,故儒家提倡仁政;因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兴起,中央集权软弱,导致七国并立,故法家强调要进行政治改革,提倡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3分)
(3)统一过程:秦统一后,运用和发展了韩非的理论,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学,提出了“大一统”思想,用神权来维护君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根本目的上与法家思想主张中“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一致的。(3分)
(4)根源和影响:秦汉时前,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要求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影响:儒法两家统一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为其确立巩固提出了理论依据和思想保证。但后用逐渐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和限制思想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进步。(3分)

30、概括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并简要说明其对南北朝后期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1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定时期的阶段特征的能力。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特征的归纳应注意的方面:一方面要对此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进行高度概括,不能罗列史实;另一方面要紧密联系这一时期和特点:国家分裂,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民族融合等。回答第二问“对南北朝后期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只要对照第一问的归纳出来的特征进行分析即可做出答案。
【参考答案】
(1) 主要特征:①南方开发,南北方经济的差距缩小。由于大量的北方人口先后南迁,为南方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的开发;②北方经济的破坏和恢复。北方地区的经济经历了东汉末年和十六国时期两次大破坏,曹魏政权的重农政策和北魏均田制对恢复北方经济起了重要作用;③各民族生产方式的相互影响和接近。北方游牧经济和中原农耕经济相互影响和借鉴,均田制促进了北方民族封建化。
(2)影响:加速了和深化了民族融合。缩小了南北方的差距,为结束长期分裂战乱的局面和建立统一政治奠定了基础。

【试卷说明】:
1、本套试卷严格按照高考的命题要求,试题覆盖面广,题型新,难度系数0.65左右,适合中上等学生测试。图象清淅,准确,题后附较详细的答案与解析。
2、命题范围:按照2006年新高考要求的命题范围 。
3、所有试题是100 %的原创题,改编出来的新题,注重试题的创新性、科学性、灵活性。
4、命题人: 陈林:江苏省重点中学 历史老师 QQ 33052688
〖命题依据〗:
试卷命制要严格依据 2006 年最新《考试大纲》要求,把握命题趋势,体现高考的新变化,注意高考新动态。不能出现没有列入考查范围的考点,对于新增加的考点,在命题中应有所体现。
〖难度系数〗:
试卷应包括容易题,中等题和难度题,以中等题为主。注意保持试卷整体难度,难度系数为 0.60 左右,以 2005 年高考试题为难度参照或难度稍高于高考题。
〖命题原则〗:
原创性:竞标稿件应保持 100 %的原创率。
创新性:竞标稿件每一道题都应该是全新的,主要体现在: 全新的材料、全新的背景、全新的考查情境、全新的考查角度、全新的命题视角、全新的思维评价。
信息性:竞标稿件应对 2006 年高考最新信息尤其是《考试大纲》的微妙变化有全面的洞察和细致的反映,应在命题中及题后解析中有所体现和反映。
预测性:全面把握 2006 年最新《考试大纲》,命制对 06 年高考有一定前瞻预测性的试卷。
科学性:所命制稿件应在题型、题量、分值及分值分布、时间分配、知识点覆盖等方面,与全国统一高考或自主命题省份高考保持一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