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阅读教学中的常态和异态2

浏览 5

以上三个案例告诉了我们三个不同的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异态接受的不同处理方法。很明显,案例三中的教师处理优于前两位教师。在这三个案例中,学生的期待视野明显远低于作品的水平,学生的心理结构影响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接受。 心理结构包括学生的先结构和期待欲,先结构是阅读者个性气质的一种表露,也是他的生活经历和审美阅历的心理积淀,而阅读期待欲是指“学生进入阅读活动之前,潜伏的能动欲望。这些欲望,有的处于有意识的层次,更多的处于无意识的深层次”⑤。在案例一中学生对香雪的认识是由于他先结构的限制,在审美阅历上较肤浅,对于文学鉴赏、文学批评方法了解甚少,这同样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着极大的关系,他无法体验香雪的生活方式和她的内心感受,于是学生在认知上便有了困难,对香雪这个人物很自然的有了曲解,并用他先前已有认知结构来理解,所以把香雪和路瓦栽夫人等同起来了。假如教师能够充分重视利用这个认知冲突问题,展开讨论,介绍文学理论,增加学生的先结构和他的经验,那么其效果应该远甚于案例中该老师的处理方法吧。
在案例二中,教师反应与学生之间有距离,学生的期待经验决定作品的存在,他在投入阅读过程就展开了对自己固有的惯例经验的预计、期待和印证。但学生的个体经验往往是十分受限制的,他把自己的生活同作品联系起来,只凭直觉,也就是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初始未能进行有效心理转换,他没有从作者的角度来审视父亲,就在心理建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个人的感情判断,最后在接受效应中体现了对文本的曲解,无法理解文中父子感情。那么该案例中教师的处理几乎是空白,这里作品提供的只是一个意义框架,语文教学的分析可以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作品意义,让学生的理解富有创意,因此对《背影》的意义分析就不能只是一种刻板、死气沉沉的和被动的过程,而是积极参与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深入认识作品文本的意义框架,另一方面能参照历来人们在接受中所产生的意义,让学生多了解关于《背影》的知识,包括作者、背景及有关已定论的评价,同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体会自己父母爱自己的方式,那么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就能参与作品意义的生成,学生也就更能深刻的认识作品的意义了。在案例三中该教师能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间接经验,以尽量缩小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所谈的内容虽然没有直接触及《狂人日记》一文,但却为学生理解和体验《狂人日记》提供了一个阅读先结构。该语文老师能恰当的处理教材,重视研究学生读解方式及接受水平,学生因而有了有效的阅读常态接受。来源:www.examda.com

  通过这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面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异态接受,语文老师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和作品真正对话,这样才能让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进入学生的心中。

  三、 策略分析

  策略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和作品可以通过相互间的反复调控、对话最终建构起一种相对有序的反应系列,这种适应取决于很多条件,关键的当推情感需要的理想构架的建立。情感在这里体现最多的是“期待视野”── 一是期待实现值;二是内心期待值。语文教师如何恰当地处理教材,就要了解学生的阅读期待、读解方式以及接受水平──重视研究学生读解方式以及接受水平的形成。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情感需要的理想构架时应要构建健全的、多样的、三维的立体联合网络,发现消除张力,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具体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是:一应多扩充学生阅读空间,扩大教学容量,发挥课堂教学的示范作用,如我们案例三中《狂人日记》的教学。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健康的、流畅的、全面的方式得以实现;二是积极多方面创设学生阅读环境。开辟第二课堂,开展阅读活动,增加学生的阅读意识和阅读质量。学生如果只是一味的阅读二三流的作品,其情感及趣味就会受先结构的影响,这样很难能接受优秀作品,他们的阅读期待就后低于作品水品,学生就无法接受了。同样学生只咀嚼于个人一己的烦琐情感就建立与文本的交流,就会出现像案例二中的异态接受。所以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以开放的眼光,不局限于一篇课文的教学,充分扩展阅读教学时空。

  策略二:重视语感教学。韩雪屏老师在《语文教育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接受型语感的生成和运行机制。活跃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读者主体的内在要素:处境和心境、认识和情感、感知和表象、联想和想象、形象、抽象和概括、知识和经验、体验和共鸣,等等。表现在教学上要求我们的老师的阅读教学有所转变。在不否定内容的前提下,加强对作品形式的分析,“从注重理解课文内容,转变到感受和领悟语言对象的表意特点和规律;从呆板的篇章结构分析,转变到生动的言语感受、理解和品味;从接受静态的语言知识,转变到学习动态的表意经验和规律;从封闭的阅读范文,转变到开放的积累生活和使用语言的应验。”⑥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初读、品读、美读、写读来捕捉、品味、传送、积累语感,让语感在学生阅读接受过程中以一个动态的方式运行,学生在阅读中就会减少很多盲目和排斥情绪。正如祝新华老师在《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8)一书中写到:“为了培养语感,语文教学应重视传授词语、段落结构、语法、逻辑、文体等知识,以实现准确感;传授文学表现、鉴赏等方面的知识,以实现情趣感;还要传授句式、语序、句型等知识,以实现畅达感。”

  策略三:排除成见,提高接受水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阅读先结构消极的干扰。影响正常接受的心理误区一般有以下几种:①思想偏见,②从众心理,③逆反心理,④约拿情结(是指人们在无意识中有一种既惧怕失败、逃避痛苦、又惧怕成功,回避高峰体验的倾向。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躲避名著),⑤心理定势(具体表现在欣赏活动中人们的爱好、选择和取舍以及欣赏方式等方面)。那么在我们的具体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多方面解读作品,可以采用批评式解读、背离式解读、分歧性解读来破除阅读接受中的误区,教师不要怕学生有认知冲突,反而应不断地激发学生读出新意来。老师可以适当的介绍一些新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方法,要求学生把文学作品视作一个整体,对作品加以全面考察,既要对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生活与作品的关系有所了解,更要考虑和分析作家的艺术体验过程和传达过程,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不会停留在在只说“好”与“不好”的层次上,学生的接受水平也会随着时间有所提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