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空间]向说明文阅读理解题进军1

浏览 5

在中学语文试卷中经常会发现说明文阅读理解题的踪影。要做好这类题目,仅靠大量的阅读训练是不够的,熟悉这种文体的知识考查点以及相应的解题技巧,适当训练后形成规律性认识并实现能力的迁移,才是事半功倍的良方。
  【知识考查点与对策】

  ①说明对象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妨回忆一下课本中的几篇说明文范文:《苏州园林》、《向沙漠进军》、《气候的威力》。显而易见,其说明对象分别是苏州园林、沙漠和气候。一篇说明文,它的题目往往就是(或包含)说明对象。

  ②说明文内容(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文是一种介绍性的文体,不同于一般散文、小说之类的文章讲求含蓄隐晦,让读者对说明的对象一目了然是它的天职。这种特质使得说明文往往每一段都介绍说明对象的一个特征,且几乎每段都有中心句。找出这些句子,稍加归纳便可使问题迎刃而解。

  ③说明方法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下定义、作诠释、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据、分类别、画图表、引用说明等。值得一提的是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它是一种形象的说明方法,往往使说明对象的某一特征得以生动形象地表现,易于读者理解;使文章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看云识天气》)中就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云比作天气的“招牌”,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地表明了云与天气之间的密切联系。对打比方说明方法的理解往往是考查的对象。

  ④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一定要准确,这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在表示时间、空间、数量、程度等时都要求语言准确无误。在这里,我们的大脑要形成这样一个概念(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限制性词语的使用使表达更严密,更符合实际情况。“(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一句中,“当时”就是一个限制性词语,这就表明赵州桥拥有世界最长石拱的地位仅限于当时,现在是否还有这个地位就不得而知了。这样表达就更加严密,符合实际情况。

  在科学、准确的前提下,一篇好的科普文章,语言还要生动有趣才能吸引读者读下去,也才能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科学道理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例如对“老虎死后,又成了细菌的乐园”(《食物从何处来》)这句的理解可以是这样:此句形象生动而又通俗易懂地说明了生物之间食物相互转化的道理。

  ⑤文章内容的理解

  此类题目往往就文内某一句话进行追问,让考生回答为什么或怎么办。面对这样的问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首先在原文中找出该句,再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答案就在附近,且几乎可以用原文进行准确回答。为什么呢?正如上文所言,说明文不喜欢绕弯子,为了方便读者了解说明对象,作者往往逐段介绍对象的特征,且段首常用中心句总括全段大意。不仅如此,考生若密切留意一些诸如“因此”、“显然”、“不仅……而且……”等有提示作用的词语,将对找出正确答案大有裨益。整体上能把握文章的主旨,局部上能揣摩句子及词语的含义是考查的重点。

  以上是试卷中常出现的五大考点。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