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用:引用一些名人名句,主要为了突出主题,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但是也能显示作者的读书功底与阅历,给阅卷人以个人印象得分,所以应积累一些材料。不一定非要名人名句,有时一句有哲理、发人深省的句子很能起到得分作用。
引用方式:一般在文章第一段诠释主题。但是这个引用不要多,一行左右。然后在文章的议论过程中,再引用一次,加上自己的心得和思想,要做到主题的升华,但是不要超过三行。(放在理论分析中,不要放在结尾),恰到好处的引证可以增加文章的美感。如果没有相当的资历,可以从背诵过的课文中选取引用文字。
2、对比:在议论文中一般可以用一到两次。一次在例证中,详细论证正面,反面略写,起到对比效果就行,不要对半分。如果没有反面材料,可以用假设论证或反问论证。(假如….,就….;难道….?)但是假设论证的结果要有余地,不要把话说死。如在《六国论》中“或未易量也…”
3、设问:在议论文中,用一次就行。一般在第二段或第三段开头,起到承上起下作用(提出新问题或见解)。不要一问就答,而是问而不答或慢慢答。
4、排比:能用一到两次,使语言增加力度与气势,一般用在最后第二段中。用前先打草稿,尽量工整,不出现语病。用不好就别用。
5、反问:可以用在排比句后面,增加气势到一定境界。或者单独用。
以上是修辞手法与议论文写作的一些心得,有一点要指出,没有好的立意与构思,什么修辞都白搭。还有,作文之前不打草稿,你以为你是鲁迅?!·*%^&¥*—%*¥#
下面是2000年全国卷满分作文《回答》,及个人说明。作者用了诗歌题材来解决了字数问题。
一千个哈姆莱特(一个简洁的开头,作为文章中的小标题,连接上下文,不直接点题,但是有引出下文的效果)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他悲剧命运的哀伤,对他“宇宙的精灵,万物的灵长”的赞叹,对他……(引用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的台词,突出了作者的资本,你知道《哈姆莱特》吗?嘻嘻)
四个不同的几何图形,有人看出了圆的光滑无棱,有人看出了三角形的直线组成,有人看出了半圆的方圆兼济,有人看出了不对称图形独到的美……(到这里,开始有了文章的主题,就是万事无定一,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回答也不同。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又将自己平时最常接触的数学知识运用进去,显示出过人的思维能力。其实,他也不一定数学就很好。)
不妨套用苏轼的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的,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你自己的眼睛,因为你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着你的感悟,因为你用善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对上一段的分析与说明,从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引用,而且不用后面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点恰恰是作者引用的功力,说明事物的多样性前一句诗是的。而且后面的诠释正是写作的真谛,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这道理,但是,这里一写,绝不多余。同时,作者在回答这一文题上的观点已经慢慢的出现了。)
同是一个甜麦圈,悲观者只看见一个空洞,而乐观者却品味到它的味美。
同是交战赤壁,苏轼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同是“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有人听到了封建制度的丧钟,有人看见了宝黛的深情,有人悟到了曹雪芹的良苦用心,也有人只津津乐道于故事本身……
是的,我的心执着于我见、我闻、我悟。(这四段问题是例证,从“甜麦圈”到苏轼、杜牧对周瑜的评价,及《红楼梦》的两种理解。虽然缺乏现代感,也没有什么新意与创见。但是,这三段工整的文字运用的排比手法及后面有点酸的点明使文章结构变得丰满而有层次感,读起来也赏心悦目。并且还是在围绕“回答“这个主题做文章,但是由于提的比较高,后面放下来就显得有点突兀了。)
条条大道通罗马(与第一段“一千个哈姆莱特“的手法相同,预示文章进入新的阶段,其实,这类似于设问手法,后面作解释,这样的标题,本文有三个。)
认识事物的角度,深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自不相同。正所谓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但我相信:条条大道通罗马,历艰辛殊途同归。(这其实就是禅学中的“万流归宗“。这里埋伏了问题的回答其中只有一种的哲理。从”一千个“到”一个“这种递进与呼应,很绝。)
小平同志的“黑猫白猫论”风趣而深蕴哲理。东部地区飞速发展源于西部的支持,而西部大开发的成功也必需东部的鼎力相助。设若以老观念来解决问题,东西部齐头并进,那中国的发展不知又要经历多少艰辛。
测量一栋大楼的高度,有人利用太阳下的阴影,通过三角函数的关系简单算出;有人用绳子与楼房比较,然后测绳子长度;有人用气压计,从楼底到楼顶,通过气压变化来计算;也有询问楼房管理员……(这是个大学里的传统学术笑话,这小子懂得还不少。)
问题的出现是一个起点,问题的解决则是终点,过程则不。方法的选择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具体情况。世易事移,方法多变。(厉害!把问题的回答升华为方法论,这是对宇宙事物表征的探求手段,这样不管你回答什么,都是可以理解的了,彻底消灭自己“回答“中的漏洞。)
我的回答(个人的观点最后提出,将文章的立立意与构思整个显现出来。这个标题过渡也过得去。)
我不是怀疑论者却仍想像北岛一样高呼;我不相信。是的,没有。
我喜欢从苹果的横截面中发现一颗星星;我喜欢丢开参考答案让思维纵横驰骋;我喜欢博览群书,看看群儒舌战;我喜欢看秋树婆娑,眼底却没有哀伤……
就让每一颗心去读懂多姿多彩的世界,就让每一双手去开创各自绚烂的人生。
这,就是我的回答。(最后的个人的观点没有前面的精彩,但是作者漂亮的文字与修辞的运用,很到位。他又用了一个排比,不过放在一段里面,不重复前面的模式,而且省略号的运用很自然。最后提出,“就让每一颗心去读懂多姿多彩的世界,就让每一双手去开创各自绚烂的人生”,这是一个新时代青年对未来世界的美好追求与呼喊,其实就是句口号,但是叫得很绝。结尾处还不忘来个收场,不错,像看完了一本书,合上后遐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