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志愿填不好就是扭曲青春,改变命运吗?

浏览 4

此话听起有些可怕,甚至有些恐怖,没经历过高考的考生和家长永远都不会明白,那种特别的感觉,上大学,上一所理想中的大学,是所有家长和考生的愿望。

两年前,儿子经历了高考,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心路历程。那时,儿子以几分之差,与清华大学擦肩而过,最终放弃了复读的想法,选择了一所普通的一本院校,但是选择了他自己非常喜爱的专业。

大学期间,由于儿子喜欢这个专业,学起来非常努力、非常轻松。这两年来,儿子在学校里当班长、进学生会,做志愿者、获学院奖,拿奖学金,老师、同学都称赞他的专业特强,儿子是如鱼得水,无限的欢腾。

从过来人的角度谈谈高考志愿:

能否如愿以偿进入理想的大学,一取决于高考成绩,二取决于志愿。在成绩上线的前提下,志愿填得好,可增加被录取的机率,志愿填得不好,即使达到录取分数线,仍有可能落选

志愿:孩子心里早有主张怎么办

高三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成人”了,高考又是他们平生遇到的第一次重大转折关口,对于志愿,心里有所主张是很自然的事情,作为家长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另一方面又要帮助孩子选择。

孩子的志愿主张起于何时都无所谓,重要的是他的主张是否经过深思熟虑,是否合适。有些孩子由于阅历浅、又缺乏经验,往往仅凭着对知识的一些感性认识和兴趣,有的甚至凭想当然,盲目轻率地选择志愿,往往还与家长想法不一致。

这时,多数此类孩子的家长都会认为,孩子对社会生活接触少,职业取向不明确,更不知专业毕业后的就业难易只凭兴趣、爱好或冲动选专业,极容易失效,必须以家长判断为主,才能避免后续产生的烦恼。实际上是采取包办的办法。这就有可能使孩子学非所愿,甚至厌学、逃避,显然不可取。事实上,每年高校招生都不乏这类事例。

有一种情况是家长对高校招生政策,专业培养目标、学习主干课程及就业前景也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对帮孩子选择志愿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完全由着孩子决定,这类家长实属无奈,向孩子的班主任讨教讨教

比较明智的家长能及早与孩子沟通,上高二时就开始谈论孩子将来想上什么样的大学、学什么专业,经过讨论不断深化或调整各自的认识后,大方向容易取得一致,孩子心里的主张已深入了父母的意愿。这样,家长就利用自己的经验、阅历及各种渠道,围绕孩子准备报考的学校和专业作广泛的调查和分析,使孩子的志愿定得更合理、明智。

志愿:家长该怎样做

在孩子选择志愿上,家长一要指导、二要参谋,最终选择权归孩子。所谓指导,主要是把住大方向。由于孩子在高三主要精力放在复习备考上,很少考虑志愿方面的事,另外缺乏社会经验,这两方面家长正好有优势。既能帮孩子定位,也能帮孩子确定目标院校层次和专业取向。在具体定志愿学校和专业时,家长可以从几方面参谋。

一是提供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资料,二是第一志愿院校是否符合自己的实力或能力,既不担太大风险又能充分发挥每1考分的作用。三是根据梯度原则和志愿级差规则提出第二志愿及后续志愿方案。四是“学校”还是“专业”优先建议。

在确定专业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兴趣志向帮孩子确立大专业方向。提出专业与将来职业关系的参考意见,(是把专业作为终身职业还是作为从事其他职业的或继续深造的基础),根据已有录取资料和级差规定提出专业志愿顺序建议。

家长对孩子选择志愿的指导和参谋都要讲究方式和深度。有时家长和孩子想法会有矛盾,这不要紧,要以理服人,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撒手不管。因为念书是孩子在念,志愿是孩子的志愿,家长仅限于提看法或建议,最后决定权在孩子自己。

无论如何,对孩子心里的主张要理解、尊重,尤其是双方看法不一致时,一定要心平气和地探讨,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因为家长也会有错的时候。通过沟通能取得大方向一致,作为家长在选择志愿这件事上就是参谋,只能帮助孩子选择,决定权一定要给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