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之内,接受了六七家媒体的采访,反复回答许多相同的问题;有时拍外景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真的非常累!”已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广西理科高考第一名黎璇对人民日报的记者这样抱怨。
高考第一名早在高考还没结束之时就被关注,当然那时只是理论上的说辞。高考过后,第一名就被媒体和学校捧上了天,各大报纸网站的醒目位置无不是关于他们的内容,接连的采访报道,可谓让当事人逐渐厌烦,这才有了上述的抱怨。
对于高考第一名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就如我们关注奥运金牌得主一样,万千宠爱集于一身,成为民众心中的“英雄”。不同于“奥运英雄”,高考第一名的号召力是实在的,是被众多家长和高中生甚至小学生关注的,毕竟教育在中国受到的关注程度远比体育要大,尽管在明面上是体育风光。可以想象,当高考第一名出现以后,不知有多少孩子的家长指着他们对自己的孩子说,以后要像他们那样,考高分,上好大学。于是乎,第一名的学习经验、兴趣爱好,甚至小时候的不经意之举都能拿上台面被夸耀一番,被众多家长和学生借鉴。结果是考生的假期没有了,休息的时间少了,也给家人带来了生活上的不便……炒作高考第一名现象让考生和家长背上了不少的负担。
高考第一名现象的出现与学校和媒体有着莫大的关系。学校需要考生的第一名身份为其扬名立万,提高社会知名度,为吸引更好更多的生源做舆论宣传。媒体则需要第一名的“事迹”迎合读者口味,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顺便完成追踪热点的任务。带着这种目的,学校“勾结”媒体,把第一名请上神坛,供广大学生“顶礼膜拜”,羡慕之,学习之,追随之。最终的结果是,学校扬名,媒体交差。只是可怜了考生不得不面对媒体的轮番轰炸,烦恼亦无奈。
其实,高考第一名现象并不能给后来者带去多少有益的经验,倒是大大强化了“以分数论英雄”的社会意识,把中学推入升学率的恶性竞争深渊,导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胎死腹中或停滞不前。再者,这种现象宣示了“成王败寇”的思想,“第一”永远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但是第二名却鲜有人问津,等于是后娘养的孩子。这与奥运金牌现象非常相像,金牌得主的地位之高令人艳羡,而得银牌就好似失败的代名词。88年汉城奥运会,李宁,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运动员之一,当年落马汉城,回国之后的境遇让人心冷,甚至收到过子弹的恐吓。而最近几届的银牌得主也很少出现在大众面前,更遑论铜牌获得者。可以说,在我们这个以“第一论英雄”的社会,要想出人头地,只能向着“第一”的方向努力,但第一名只有一个。
国家早该对高考第一名现象降温,因为这种现象不符合社会需要,“第一”之后的第二第三也是成功者,不能被世人忘记。另外,如今高考是第一名,是所谓的状元,只能说明在此时段他是第一,以后的道路谁也说不清楚。曾有一份《高考状元不杰出》的报告,对我国从1977—2008年各省市文理科高考1300多名状元进行研究得出:“在目前我国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难觅高考状元的‘身影’”。这就说明,第一名不可能永远第一,对第一名现象降温也可减轻“状元”们的压力,让其轻松考虑未来,而如此则可以降低人们对状元的期望值,免得以后有负面新闻心理无法承受。趁早对第一名现象降温,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解读,毕竟,第一名这样的人才是不容许轻易被亵渎和损害的,应该让他们理性地看待未来之路。
对此,今年江苏取消高考状元排名的举措值得我们借鉴,该省让排在全省前100名的考生在分数条上看不到自己的名次,即便是考全省第一的也不知道自己就是“今科状元”,而是由省教育考试院会和排名前100位的高分考生单独联系,告诉他们具体名次。也许,降温第一名现象,可以从不知“状元”花落谁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