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09年高考语文应考指导: 培根固本增知长识

浏览 10

对于即将升入高三的同学来说,这个暑假太宝贵了。对于语文学习,建议大家一方面做好心理准备,迎接新的“战役”;另一方面还可以做好学业上的准备。具体来说可在四个方面有所作为:
  “根”者,语文能力也
  2008年高考对于上海考生来说,是一个“阶段性”的,三种版本教材共考一卷的形式结束了,2009年高考将是全新的二期课改试卷。语文高考近年都是考查能力为主,无论老教材,还是新教材,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的变化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谓“宗”,就是“根”;“根”就是“能力”。利用难得的空档时间,尽可能多读点书,增加自己的阅读分量,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开垦自己的阅读深度,应是眼下新高三同学迫在眉睫的大事。阅读是语文“根”中之“根”,它不仅可以强化理解,而且可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我认为语文学习的 “瓶颈”在于解决“源头活水”的问题,那么,语文的“源头活水”是什么呢?学生除了有限的生活之外,主要应该是阅读。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就像婴儿吸吮乳汁一样重要,只有不断地吸取营养才能健康成长。
  “本”者,语文课本也
  无论现代文阅读材料,还是古诗文阅读材料,尽管都“取自课外”,但知识点却“源于课本”。如2008年高考的第17题解释文言实词中的“固”和“相与”都是使用课文中的原有义项,“固”源于“君子固穷”(《<论语>七则》)等,“相与”源于“飞鸟相与还”(《饮酒》)等;第18题文言虚词“为”考查,选项也有两项出自课本。因此,课本切不可“束之高阁”,忽视“本”的学习,导致本末倒置,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抓“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梳理文学文化常识,二是归纳文言文基础知识,尤其是重要篇目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三是积累写作的素材,把有代表性的文章材料用一句话来概括做一个索引,便于需要时“为我所用”;四是背诵名篇名句;五是搜集整理文章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等。
  “知”者,语文知识也
  近几年语文高考已经完成了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过渡,但并不等于不要复习语文知识。其实语文能力本身就包含语文知识,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没有必要的知识,许多题目就无法解答。如2008年第16题要求: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如果不知道隐喻和对比的特点,就无法回答其表达效果;第26题要求: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要准确的回答这一题,就必须了解文章的选材、结构、线索等方面的常识。语文高考涉及到以下知识体系:一是语文基础知识(主要是12种常见修辞方法),二是作家与作品知识,三是重要的古代文化知识,四是古诗文阅读知识,五是各种文体阅读知识,六是写作基本知识等。
  “识”者,语文见识也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考试除了基本功外,还有一项内容是看不见的,也是一般人容易忽视的,这就是“语文见识”。在阅读中体现为一种深刻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在写作中则表现为一种“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的立意高度和表达深度。提高见识,唯有多读多思考,除了眼到、手到之外,重要的是要心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