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时
二、【议论文】对照式
对照式,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面只起烘托、陪衬的作用。
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卜文,在分析问题部分先阐述主观主义学风的表现及危害性,然后论述马列主义学风的表现及正确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了“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写法指导】
作文题:功夫在课外
要求:l、运用对照式;2、语言讲求变化;3、不少于字;4、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其他要求同前。
功夫在课外
对于某些同学来说,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谓予不信,请看——
镜头一:某生在作文课上,啃着笔头,冥思苦想长达三十分钟之久,最终将语文课本第一课抄在作文纸上。
镜头二:某生考试时写一篇题目为《高尚道德不能无》的作文,曰:“今年的7月1日,香港顺利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国各族人民都要有一个新的认识。要从现在开始,要有一个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澳门回到祖国怀抱时,要有一个崭新的面貌。”
(上面两段从“是什么”角度摆现象。)
看了这两个镜头,大家也许会觉得可笑。一笑之余,是否能看出点什么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面两生没有生活储备,因而写不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来,只能是抄课文或东拉西扯,甚至把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香港、澳门的回归死拉硬拼在一起。这样胡乱拼凑的大杂烩,恐怕没有人喜欢品尝吧。
(第三段从反面论证。以两个学生作文时无话可写为例,说明作文要有生活积累。)
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I试想屈原如果不是在流放时,深入地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与疾苦,哪有《离骚》这样的旷世名篇问世呢?哪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的名句流传千古呢?写诗是这样,写其他的文章也不例外。蒲松龄落第后,奋然写落第自勉联以激励自己。他为了写出好的作品,就在路边开了个茶铺,路人要喝茶,只要给他讲一个故事就可以了。他听了十几年的故事,搜集了大量的写作材料,终于写出了《聊斋志异》,成为我国文学的一朵奇葩。
(第四段从正面论证。以陆游的诗句与屈原、蒲松龄的创作为例,说明深人生活,占有材料对写作的重要性。)
可见,有米下锅,巧妇就好为炊了。写作的功夫主要不在课内,而在课外。我们课内所学的只是一些最基本的骨架,真正要使文章“活”起来,使之有血有肉,那还得靠课外的功夫。只要把目光投向社会与生活,勤于搜集材料,储备材料,就会变“没啥写”为“写不完”了。
(第五照应开头同学作文状况,联系实际,说明写作的功夫在课外。)
多一份热情去投身生活;多一份理智去感悟生活c(从感情与理智两个角度讲生活对作文的重要性,概括准确。)去捕捉生活的闪光点,只有把功夫下在课外,才能给你带来喜悦与成功。(照应题目。)
最后一段强调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照应中心与题目。
总评:本文特点:结构符合写作要求;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有举例、有引证,有喻证;语言比较流畅,能追求整散结合,有反问,有对偶,有对比。
【课外训练】
作文题:抗拒诱惑
要求同前。
第五课时
三、【议论文】启感式
启是指启示类,感是指感想类。共同特点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
感想类可以先叙材料后发感想,也可以边读边感,如文学评论。
这里主要谈先叙材料后发感想的写法,因为这是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写法。这种写法由“引”、“证”、“联”、“结”四步构成。
先说常式写法:(如下表)
步 骤 内容或要求
引 引材料、亮观点
议 发议论
联 联现实
结 做结论
变式写法有两种,每一步的内容与要求与常式写法相同,只是步骤有变化:
l、“联”-“引”一“议”一“结”:
2、“引”-“联”一“议”一“结”。
【具体指导】
一、阅读下面材料,针对某种社会现象写一篇思想评论。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议论时要有针对性;③不少于 600字。
学校放了暑假,读高二的李明想到假期有两个月,天天在家里呆着又实在无聊,刚好他了解到父亲的单位光华食品厂大门口的冰柜需要承包出去,单位可提供一个冰柜并供应电力,每月只上缴400元人民币。李明想到这个地方正处于繁华地段,冷饮生意一定红火,打算承包这个冰柜,既可利用空余时间完成假期作业,又能学到课本以外不少东西,还能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于是他连忙去征询食品厂经理的意见,经理只说不太放心,不过还是要他问问家里的意见,李明回家后,兴冲冲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亲,没想到他们听后非常生气。父亲认为家里又不缺钱花,不如多看点书;母亲觉得沿街哈喝,生怕儿子受了委屈,坚决不让去。一腔热情得不到理解,李明越想越伤心,连夜写了一封信给父母就离家出走了。
可以填平的鸿
(题目形象、简练,能使阅卷者眼睛为之一亮。“填平鸿沟”是双方的事,可见本文是针对父母与子女双方立论。)
某校高二一学生暑假想承包一个冰柜,既可学到课本外的知识又可减轻家里经济负担,但良好的想法、一腔的热情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因而伤心已极,离家出走。(首句能概括引述材料,好。)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与孩子之间思想上已出现了一道鸿沟。(由现象揭示本质。)由此我们不得不发出呼吁:两代人之间应互相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推出论点。首段要言不烦,纲举目张 )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年轻的一代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从子女一方揭示形成“鸿沟”的客观原因。)他们的想法、做法都与上一代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这时父母不应该一概否定他们甚至责骂他们。时代不同了,我们怎能要求孩子一成不变呢?作为父母,应与孩子多接触,多了解,不要让彼此的距离越拉越远,形成一道真正不可逾越的鸿沟。(要求父母理解子女。)
(第二段劝诫父母应理解子女:从时代发展角度揭示孩子与上一代的观念不同,言之成理,令家长信服。——因父母理亏,故晓之以理。)
同样,作为孩子,也应设身处地地为父母着想,(”同样”“也”两个关联词语用得好,紧缩上段。)也许他们是有点守旧,不大能接受全新的东西,但他们是出于一片关心。(“也许”、“有点”、“不大”,措辞委婉,议中有情。言孩子应认识到父母的动机。)记得报载一初中女学生成绩不好,常受父母责打,终因厌世而自杀,她死后,父母哭得死去活来。着她的父母真的不关心她,又怎会如此之伤心呢?(举例证明。)因此,多与父母沟通,多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两代人的思想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举例后用“因此”领起下文,加以论证,要求子女理解父母。)
(第三段劝诫子女应理解父母;从父母行为动机角度,指出父母是出于关心,并举例证之,语言委婉,可令子女接受。因子女虽得理但少了情份,故动之以情。)
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思想上的差距,这已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为此而离家出走,弃世自杀的孩子时有所闻。(联系现实。指出“鸿沟”现象普遍,可见本文为匡时救弊之文。)唯今之计,父母所该做的是少一点严厉的批评、打骂,多一点真诚的关怀,而孩子则该多体贴父母,理解父母的心情,切不可轻易悲观厌世。(从父母与子女两个角度缩合二、三段段意。)
(本段联系现实,并照应题目与观点。)
从一个中学生的离家出走,我们应该警惕,不可再让那条“沟”扩大下去,理解与热忱,是填平它的途径。鸿沟,是可以填平的,但需要两代人共同的努力。
(末段照应材料;题目与观点。)
总评:本文为典型的“引一议一联一结”的结构形式。引材料,简明扼要;明观点,要言不繁;发议论,情理相生;联现实,有的放矢;作结论,善于照应。
观点鲜明,结构严谨,标题形象,语言准确,是本文主要特点。
高考作文训练教案3
浏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