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女子与情人在西洲的欢会是由采莲习俗隐喻出来的,这就说明了采莲习俗的性爱本质。
采莲是一种文化仪式,一种爱情风俗,这在汉乐府民歌《江南》中表现得更彻底。“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匕”。闻一多解释说鱼和莲“是隐语的一种”,隐语“是借另一事物把本来可以说得明白的说的不明白点”; “这里是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实等于说男与女戏”鱼和莲戏是男与女戏的象征。这是一种恋爱的舞蹈,它是原始繁殖仪式的变形。在原始时代,是由巫来模拟神的神圣婚姻和神圣繁殖的,到后来就由其他事物来替代象征了。人们之所以以鱼来喻男,就是因为鱼有巨大繁殖力;而人们之所以又以莲喻女,就是因为莲的花形似女阴,莲蓬的产籽似女性的生产,莲的形体又如女性的形体的美。因而,以莲喻女在中国形成了一种悠远的文化传统。莲的原始意象即原型是位生殖女神,只是到后来,人们不再强调它的繁殖意义,而只注重它的美的意义,莲也就成了美女的象征。
朱自清对这一文化传统是十分了解的,确切地说,朱自清就是在这一文化传统基础上来写荷花的。用荷(莲)花的原型性象征来阐释《荷塘月色》中的荷是再确切不过了。但是,朱自清还是有意地躲避了一些东西:朱白清尽管以古诗透露出了采莲的远古风俗,但他还是不愿意直接写出这种风俗的根本:这从他对表现采莲风俗诗的选取上就会进一步看出:它只是选取了那些比较隐晦的而没有选取那些明显的比如《江南》等,而对《江南》他是了解的, “田田的叶子”就取自《江南》的“莲叶何田田”。即使对选取的两首诗中的几句,朱自清也作了为他所用的解释,只特别重视的是采莲的少女的美及其“嬉游”——“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的是少年的女子荡着小船唱着艳歌的“风流”和“莲花过人头”的美艳而不是少女和情郎的相爱和欢会,采莲习俗中的最关键最重要的内容——男女的相爱被省略了 为什么要省略采莲习俗的性爱内容呢?我们能据此认为,这是朱自清仅止于对由荷所象征的美女的欣赏,而没有另外的情感欲望吗?
我认为,只强调两首诗其中的几句昕表现的采莲习俗中少女的美而省略了采莲习俗中性爱的中心内容,是朱自清《荷塘月色》创作中“移置”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作品所表现的重点由一重要的元素移置到另一个不重要的元素之上。弗洛伊德对梦的分析适用于对《荷塘月色》的阐释。弗洛伊德说,梦的显象的元素和隐意的成分在重要性、强度等方面常常予以置换, “移置作用的结果是使梦的内容不再与梦念的核心相似,梦所表现的不过是存在于潜意识之中的梦的愿望的一种伪装。但我们对梦的伪装已经很熟悉。我们把它追溯到心灵中一种精神动因作用于另一种精神动因的稽查作用。移置作用也是梦的伪装能实现的重要方法之一”凹。在引述的一首半诗中,采莲习俗中重点的性爱内容几乎完全移置到了对少女美的表现中去了:少女的美,“脱离了原来的上下文而变成了某种异己的内容”吵。这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朱自清本来是想通过古诗来表现远古采莲的文化习俗特别是性爱习俗的,这正是朱自清的潜意识愿望的完整表达——前面以荷象征出美人,紧接着写出对这一美人的爱欲。也就是说朱自清原本是想以采莲的习俗来表现它的爱欲的,但很显然,朱自清知道这不符合意识的要求,由于“内心防御的稽查作用”,就把采莲习俗的重点由性爱移置到了对少女的美的表现。这是潜意识的“转移作用”。“精神分析方法指出,某些着实重要的印象,由于遭受‘阻抗作用’的干扰,不能现身,故只好以替身的形态出现。我们所以记得这些替身,并不是因为它本身的内容有什么重要性,而是因为其内容与另一种受压抑的思想间有着连带的关系”抛,朱自清只选择表现少女的美的意象而省略了采莲习俗中的性爱意象,是一种“遮蔽性记忆”——以显意识意象把潜意识愿望给遮蔽了。但正是这种遮蔽性的“移置”和“转移”,恰恰表现出了来自清的潜意识愿望。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研究,应该把那个脱离上下文的少女“移置”、“转移”回到采莲的整体习俗中去,这样,采莲习俗中的性爱内容就被恢复,而朱白清的潜意识愿望也就不言自明了。
《荷塘月色》的核心就是由这两部分组成的:荷所象征的美人和采莲习俗中的性爱仪式。这两部分内容在文本中是互为作用的,以荷象征的美女是为后面的诗中所透露出来的采莲习俗中的男与女戏服务的;而后面采莲的原始意象即原型的运用,就又使前面的荷的象征意义更加明显。而文章之所以由荷所象征的美女和采莲所隐喻的性爱内容两部分构成,恰恰是由作者美人爱欲潜意识所构成的。
以幻梦的形式投射美人爱欲的潜意识,在中国文学有一种悠久的传统。这种传统形成了美人幻梦的原型及象征形式。“所谓‘美人幻梦’,指用幻境或梦境表达情思与性爱主题的创作类型。”凹在美人幻梦的原型性创作中,文人们是把现实中受压抑的情感欲望直接投射到幻梦中去,幻想与一个神女相爱。巫山神女“自荐枕席”的“云雨”之爱,无非是梦主满足与补偿被压抑愿望的想象创造。《荷塘月色》是《高唐赋》等美人幻梦原型的变形。在这个意义上, 《荷塘月色》可以看作就是“荷塘赋”,“荷塘赋”对《高唐赋》有三种置换形式:一是“荷塘赋”把《高唐赋》的幻梦形式置换成了月色荷塘的象征性幻梦形式;二是“荷塘赋”把《高唐赋》中的神女置换成了荷花的象征美女的意象;;三是“荷塘赋”把“高唐赋”的性爱欢会置换成了对(以荷象征的)美女的欣赏。这种置换的结果正如叶舒宪先生在分析美人幻梦由“帝王性爱”型向“凡人情恋”型转换时所精辟指出的那样:“最深刻的一点便是性爱主题的象征化或虚幻化”;是“以情换性,从而使性掩藏到象征的背后”。以性换情,象征化表现,使性掩藏到象征的背后,恰恰是对《荷塘月色》这个变形的美人幻梦文本最深刻的阐释。
情结:隐藏在一系列创作中的潜意识愿望
通过精神分析方法的阐释,我们可以没有什么错误的认为,在《荷塘月色》中,投射着作者美人及其爱欲的潜意识愿望。通过对朱自清其他散文的阅读,我们进而发现,美人及其爱欲是隐藏在朱自清一系列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这一发现,区别出了朱自清与其他同时代散文家的极大不同)。或者也可以这样说,一系列创作中的美人及其爱欲证明了在朱自清的潜意识中有一个美人爱欲的“情结”。正是这个“情结”的存在,才导致了包括《荷塘月色》在内的许多散文以象征的意象表现了美人及其爱欲。
《温州的踪迹》三篇中的两篇都以象征的意象表现了这一“情结”。第一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的象征较为明确。作者先是描写了海棠红绘画的意象,然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入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到帘中去找——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来是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
如果说,在“海棠红”绘画的空白处,朱白清“发现”了一个并未现身的美人形象,那不单是画家的创造,更是朱自清的创造。是朱自清借“海棠红”绘画的空白处填充和投射了自己的“情结”性内容。因而,那个使朱自清“瞿然而惊,留恋之怀,不能自己”而“千呼万唤”的形象,其实就是他潜意识中的美人原型。把《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和《荷塘月色》两个文体对照来读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他对“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的询问,对“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八哥儿为什么却尽撑着眼皮不肯睡去的询问,对他到底等什么,是舍不得那淡淡的月,还是那疏疏的帘儿的询问,以及是因为“卷帘人”的回答——对“海棠红”绘画的询问和回答,完全可以移作对散文《荷塘月色》的询问和回答: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朱自清离开妻子去荷塘到底是为什么呢?他在荷花的形象上到底蕴藉了什么样的感情呢?他在采莲的习俗中到底想到了什么?“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朦胧的还有美人!“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这些也完全可以看作是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最真实的心理动因。
在《温州踪迹》第二篇《绿》中,作者是将梅雨潭的绿幻化为一位轻盈而美丽的少女了。作者的被梅雨潭的绿所感动其实就是被他潜意识中的美人历型所感动。“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巳没有瀑布了”,瀑布完全成了美女的象征。“我的心随着潭水的绿而摇荡”,潭水的绿是美女的化身,心随着潭水的绿而摇荡其实就是随着幻念中的美女而摇荡。这样,在作者的潜意识中就把梅雨潭的绿作为美丽的少女来看待了。
朱自清的散文还擅写花,在他写花的文章中,一面极力地写出花的美,又一面极力地写出对花的爱,因为花是他潜意识中美人原型的投射,因而花的美和爱花的表现就成为他美人爱欲的表现。《一封信》中写了“我真爱那紫藤花!”“暖和的晴日,鲜艳的花色,嗡嗡的蜜蜂,酝酿着一庭的春意。我自己如浮在茫茫的春之海里,不知怎么是好!那花真好看:苍老虬劲的枝干,这么粗这么粗的枝干,宛转腾挪而上;谁知她的纤指会那样嫩,那样鲜丽呢?那花真好看:一缕一缕垂垂的细丝,将她们悬在皴裂的臂上,临风婀娜,真像嘻嘻哈哈的小姑娘,真像凝妆的少妇,像两颊又像双臂,像胭脂又像粉……那丰姿更是撩人:云哟,霞哟,仙女哟!我离开台州以后,永远没见过那么好的紫藤花,我真惦记她!”Qo “真爱那紫藤花”是因为紫藤花的丰姿像少女、像少妇、像仙女。紫藤花在朱自清的笔下成了他美人爱欲的象征。在《看花》中,朱自清透露了这一情感秘密,他儿时并不爱花,即使仆人把他领到紫藤花架下,“却只知道跑来跑占捉蝴蝶;有时掐下几朵花,也只是随意摆弄着,随意丢弃了,至于领略花的趣味,那是以后的事:夏天的早晨,我们那地方有乡下的姑娘在各处街巷,沿门叫着,‘卖栀子花来’。栀子花不是什么高品,但我喜欢那白而晕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乐意的。我这样便爱起花来了。也许有人会问,你爱的不是花吧?这个我自己其实也已不大弄得清楚,只好存而不论了”Q9。这段话极其重要,它不仅说明了在朱自清的情感历程中,有一个从不爱花到爱花的过程,还说明了朱自清爱花的心理动因、情感生发过程、花与少女美人的原型联系——从此,在朱白清的潜意识中,花就永远是少女和美人的原型象征了,就永远是他爱欲的象征了;而写花、爱花也就成为他美人爱欲的潜意识流露。由此,我们才真正理解了那篇短小精致的《歌声》的秘密:在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那是因为,美妙的歌曲使他进入了暮春早晨花园的幻境:“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Q9。洗去尘垢,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的不是鲜花,是那些少女和少妇:因为,鲜花在朱白清的潜意识中早已经是美人的象征了,因而,他幻想中的鲜花实际就是幻想的美人。
苏珊·朗格在探讨艺术家“创造”时,曾提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创造了什么?他创造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这些东西是怎样创造出来钓?”q)朱自清“创造”花的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表达他情感愿望的需要,或者说是潜意识中美人爱欲的需要。他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写他爱各种花,就是“使这种内在的过程具有一个外部形象”㈣,使他的花的形象成为“富有表现性”的“有意味的形式”。
我们说朱自清以荷花表现他被压抑或说未满足的潜意识美人爱欲,除了他在各种花的形象描写上得到证明外,还可以在他描写女人上得到更有力的证明。他所描写的女人是美丽的少女,是温柔的少妇,是艺术的女人,那正是他在荷花等意象上所象征的内容。
朱自清直接写女人的散文有两篇,一篇是《阿河》,另一篇是《女人j:阿河是朱自清亲戚家的一个佣人,她是很美丽的少女: ”一张小小的圆睑,如正开的桃李花;脸上并没有笑.却隐隐地含着春日的光辉,像花房里充了蜜一般:这在我几乎是一个奇迹;我现在是常站在窗前看她了(先前是不怎么看她的,因为先前并未发现她的美——笔者)我觉得在深山里发现了一粒猫儿眼;这样精纯的猫儿眼,是我平生所仅见!我觉得我们相识已太长久”;网河真是太美了: “这全由于她的腰;她的腰真太软了,用白水的话说,真是软到使我如吃苏州的牛皮糖一样。不止她的腰,我的日记里说得好:她有一套和云霞比美,水月争灵的曲线,织成大大的一张迷惑的网!’而那两颊的曲线,尤其甜蜜可人。她两颊是白中透着微红,润泽如玉。她的皮肤、嫩得可以掐出水来;我的日记里说, ‘我很想去掐她一下呀!’她的眼像一双小燕子,老是在滟滟的春水上打着圈儿。她的笑最使我记住,像一朵花漂浮在我的脑海里。我不是说过,好的小圆脸像正开的桃花么?那么,她微笑的时候,便是盛开的时候了;花房里充满了蜜,真要流出来的样子……只可惜我不曾闻着一些儿花香”凹。后来,阿河嫁人了,朱自清说:“我立刻觉得,这一来全完了!”,“第二天我便托故离开了那别墅,我不愿再见那湖光山色,更不愿再见那间小小的厨房”田。阿河的各种美“织成大大的一张迷惑的网”,网住了作者的心;阿河嫁人,对她的欣赏不能持续下去,才产生深深的遗憾。
在《女人》中,作者以白水的口吻终于提出了他在包括《荷塘月色》在内的以花象征美丽女人的最限本的问题: “我所追寻的女人是什么呢?我所发见的女人是什么呢?这是艺术的女人”。“所谓艺术的女人,有三种意思:是女人中最为艺术的,是女人的艺术的一面,是我们以茎丕盥腿圭。看女人”。“艺术的女人便是有着美牡旦堕旺U尘隘匾扣动作的女人,便是她的容貌,身材,姿态,使我们看了感到‘自己圆满’的女人”;“我们之看女人,若被她的圆满相所吸引,便会不顾自己,不顾她的一切,而早堕醛王其\中”。朱自清所谓艺术的女人就是美的女人,就是有“圆满相”,看了感到“自己圆满”的女人。圆满相和自己圆满的女人就是发现了美丽女人的原型。这个艺术的女人的原型是在人的潜意识中的,但她需要现实具体的美丽女性来“激活”、来复现。前面所引阿河的描写,作者说, “我觉得我们相识已太长久”,并深深地被“网住”,就是在阿河的形象上重现了他潜意识中“艺术的女人”的原型。
《荷塘月色》以荷花所象征的美人就是这种“艺术的女人”。
“艺术的女人”在朱自清那里是一种“情结”。这不仅源于江南才子生活的“才子佳人”传统,还源于朱白清个人婚姻的不幸。朱自清的妻子是父母包办的:她没有文化,谈不上“艺术的女人”的美丽,她与朱自清过着患难与共的生活,为她生了6个孩子,3l岁时便故去了。他怀念他的妻,曾写了《给亡妇》的悼念文章,但那是对妻与他过着苦难生活,为他生养6个孩子的辛苦、悉心照料他的深深的感激与歉疚的怀念,而非爱的痴情的痛苦思念。朱自清是北大的学生,先学哲学,后搞文学创作。北大的新思潮对他影响极大。朱自清是一个有新思想的人,但他却生活在旧式婚姻中。这就构成了他的“情结”-----对“艺术的女人”的爱欲。朱自清又是一个道德自律极强的人,他把他对“艺术的女人”爱欲极力压抑在潜意识中。然而,对“艺术的女人”的爱欲又是强烈的,这种强烈的爱欲就只有通过他个人的梦——艺术创作来表达。《荷塘月色》正是对“艺术的女人”的爱欲的象征。
以这种观点去理解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就会有一些新的思考。朱自清潜意识中正是带着对“艺术的女人”的期待的“情结”去游秦淮河的。但由于他有着严格的道德律,那有着才子风流历史的秦淮河并没有满足他被压抑的“艺术的女人”的爱欲,因而,游河后精神仍是苦闷的。游秦淮河是作者创造的另一个幻梦,但在这个梦里,“艺术的女人”并投有出现,作者甚至没能走近歌妓去大胆地倾听她们婉转曼妙的歌声。去掉了作者对船、河、光、影的繁复描写和对游河过程的详尽记述,我们所感受到的主要思想,仍然是愿望没能满足的深深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