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语文:如何在高考中正确运用修辞手法2

浏览 12

-诗歌鉴赏题

  诗歌鉴赏的内容有三大方面: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其中语言和表达技巧都牵涉到修辞手法。

  例6(2003年全国卷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薄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尘,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同学们应重点答出三个要点,一是绘写出了崇山峻岭中寂寥的景象,此所谓意境;二是此二字可以说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使诗文更为生动,三是此二字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可见,只有理解拟人、通感,才能准确找出这两个“诗眼”。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例7(2006年高考安徽卷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解析:这道题目设置有一定的迷惑性。通常我们提到表达感情的方式主要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而这首诗却不是通常所运用的抒情方法,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这首诗,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运用最多的是比喻修辞格,在运用过程中,层层深入,把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形象生动地传达出来。据此,我们就可以写出符合要求的答案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文学作品阅读理解与鉴赏题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大内容,其中的“重要词语”就包含运用比喻、借代、反语、双关等修辞格的特殊词语。

  例8(2006年江西卷18)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6分)

  (1)童话

  解析:这道题考查同学们对重要词语的理解,“童话”一词在原文段落中是指当人们一斧一斧砍光森林,森林消失之后,人们回忆中茂密的森林就像一个虚幻的童话一样。“童话”一词显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格。

  参考答案: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担心。

  例9(1999年全国卷22)

  创造宣言(节录)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的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第四段)

  第四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这里使用了比喻,然后通过相似点去寻找各自比喻的本体。

  参考答案:“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这也是高考设题的一个较为集中的知识点。所谓重要语句有一个大的类别就是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而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多数是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例10(2006年福建卷13)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解析:这道题目直接考查了修辞手法,同时也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而解读这个句子的含义的关键就是对修辞格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就这个句子而言,就是把握喻体的含义,理解了喻体的含义,句子含义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答案: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辞手法。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例11(2006年四川卷14)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解析:此题考查重要语句的理解。句中很明显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解题的关键就是正确理解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所谓“底片”是照相术语,它能真实地记录现实。所谓“童年的底片”,是一种比喻说法,说明它记录了“我”童年的生活。所谓“洗出乡村旧事”是前一个比喻的延续,就是它把自己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引出来了。

  参考答案:“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3、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属于形式方面的问题,“语言”要生动形象一般不能离开修辞,“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例12(2006年江苏卷14)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5分)

  解析:这道题就是考查同学们对作品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第二问更是限定了答题的范围--从修辞手法的运用角度来鉴赏。

  参考答案: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以上两段的鉴赏都应举例说明)

  例13(1998年全国卷)报秋(节选)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问:作者连续用了四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解析:回答本题,关键在于首先明确这里使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其次要明确这两种修辞的表达效果(排比:能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排比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

  参考答案: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总而言之,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高考试卷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同学们应重视这一知识点。希望同学们要①掌握修辞知识。②学会辨析。③按照要求,能够正确运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