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40天就要高考了。为了帮助同学们做好最后的冲刺,本报特约请山西大学附属中学的老师们就高考各科给同学们作出指导,望同学们能有所收获,并祝大家愉快度过这段最紧张的日子。
语文 查漏补缺主攻难点
一、温故知新,查漏补缺
将近几个月来所做的专项及综合练习及时拿出来巩固消化,查漏补缺,看看自己哪部分内容还没有完全吃透,重点复习自己经常出错的部分,做到有的放矢。对照《考试说明》,逐项检查自己哪部分知识还有欠缺,哪些能力还有不足,并进行弥补。弥补的方法是做单项强化训练,回顾近三年来的同类高考试题,然后再做一些最新模拟试卷中的同类考题,力求事半功倍。
二、瞄准变化,主攻难点
2007年的《考试大纲》仍然体现了对考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视,对写作的能力要求更加具体,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在“有文采”一项中,以“用词贴切”取代了“语言生动”,以“有表现力”取代了“有意蕴”,一方面降低了难度要求,另一方面体现了对写作语言的表达能力的重视,反对追求华美、追求词藻堆砌的不良文风,要求考生努力做到语言与内容的统一。在写作“丰富”一项中,多了“论据充实”4字,体现了对议论文写作的规范要求。考试时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就要具有此种文体的特点,不能写非驴非马、四不像的作文。对写作中的语言要求是不能出现网络语言。
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在字音和字形识别的要求上都加了“常用字”的限制,增加了内涵,缩小了考查的范围,将考查的对象限定在2500个常用字的范围内,不鼓励考生钻研冷僻字、繁难字。
考生平时考试中认为的难点有古诗词鉴赏主观题、文言文翻译主观题、现代文阅读主观题、作文。其中,文言文及古诗词鉴赏是大多数考生的老大难问题,最后一阶段要集中火力猛攻。文言文近十年来考的都是纪传体的文章,内容多是破除迷信、崇尚科学、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维护统一或者讴歌某种高尚道德情操等内容,因此,要有目的地选择相关的文言文,积累相关的背景知识。对于文言文的翻译要以“直译”为主,逐字逐句都要落实。拿到试题时要考虑出题人的意图是什么,该句中主要的考查点有哪些,先按照语句本来的语序翻译出来,然后检查是否有倒装的语序,如有再进行调整,直到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翻译句子忌讳只翻译出大概意思,同时不要轻易改变句子的顺序。对于诗歌鉴赏类的试题,应该明确考点,整理并默记有关知识点。
三、盘活内存,强化记忆
不少考生有记日记和写随笔的良好习惯,更有不少考生三年来摘录了大量文质俱佳的美文,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考试资源,在临考前要将这些“内存”激活,“重温旧梦”,以便寻找可以借鉴的鲜活的素材。“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形”、“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背诵名句名篇”等考点,所涉及的这些识记性的内容正是绝大多数考生考前得分的增长点,最后一个月中要每天坚持挤出一刻钟的时间背诵,突出重点,分类记忆,特别是名句,一定要记准、记牢,还要注意其中容易写错的同音字。
四、把握规律,认真阅读典型示例
要注重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一定的解题规律。如现代文阅读的主观题,考查包括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对信息的筛选提取、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对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等。解答时应遵循这样的步骤:第一,阅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段首句、过渡句、段尾总结句)分层把握内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第二,按序做题,阅读题干,题干中涉及的语句要回读到原文,依照原文做出准确判断,忌凭自己的主观印象答题;第三,整理答案,使语句通顺,符合题干的要求,答案复杂的分层做答。《考试大纲》中的“典型示例”很重要,从题型到内容应该说都有暗示,考生一定仔细阅读,认真研究。如现代文阅读选择的是《绵绵土》一文,我个人认为选择的意图在于它的内容――注重人性,这与今年的两会要点是一致的(民生、环保等);选择《报秋》一文则侧重于它的题目设置规范,试题考查点全面。好好研究这些典型题型有助于掌握答题规律和技巧。
五、提高复习效率,规范答题
科学安排复习计划,建议在阅读类和写作上多下点工夫。作文占全卷比重的40%,理应重视。考前应加强对审题立意构思的训练,因为审题失误造成的损失几乎是致命的。对于开放性的话题作文,内容的选择有相对的自由性,但绝不是无边无际、随心所欲,应看清限制条件,抓住话题材料的实质。写作训练应有自己的主攻方向,明确自己擅长的文体,力求展示自己的个性,避免作文中出现“四不像”。同时积累一些写作素材,做到灵活运用,让自己的作文内涵丰富、充实。
规范答题应该做到掌握各种考题的考法、试题类型、考查点、答题程序、用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