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直隶是创办农学堂,发展近代农业教育最早的省份之一。其中,遵化“农算学堂”是全国诞生最早的农学堂;直隶农务学堂则是全国成立最早的高等农业学堂。直隶各类农业教育机构的兴办,不仅为各地培养了许多懂得农业科技知识的人才,而且推动了直隶近代先进农业技术知识的推广和传播,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
[关键词]直隶,农学堂,农业教育
The agricultural education of Zhi Li Provinc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bstract:Zhi Li Province was one of the earliest provinces of establishing the agricultural schools and developing modern agricultural education.Among them,“Zun Hua agricultural mathematics shool” was an earliest agricultural school in the whole nation; Zhi Li agricultural school was then the national earliest high agricultural school.Various agricultural schools of Zhi Li Province educated many talented persons knowing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for every locality, and pushed to spread the modern knowledge of advanced agricultural technique.But its limitation also still existed.
Key words:Zhi Li Province,agricultural schools,agricultural education
创设农学堂发展农业教育,是在近代中国涌出的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它给中国传统的小农社会注入了新科学的活力,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直隶是创办农学堂,发展近代农业教育最早的省份之一,清末直隶的农业教育,在中国近代农业教育占有一定地位,但迄今无专文论及,本文愿作尝试。
一、农业教育的产生
直隶兴办最早的农学堂是1896年遵化直隶州知州陈以培创办的“农算学堂”,堂址设在遵化城东北角龙泉文社内,招收15至25岁的青年入学,学额40名,但该堂学制无定规,存在时间也不长,1902年停办[1](p.484)。江西蔡金台于高安县设立的蚕桑学堂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创立最早的农学堂,此学堂与遵化“农算学堂”同年成立,由此可知,遵化“农算学堂”可列入全国最早成立的农学堂之列。1902年11月成立的直隶农务学堂,校址在保定,1904年改为直隶高等农业学堂,直接归清学部管理,成为我国成立最早的高等农业学堂。直隶农务学堂领风气之先,随后直隶各地相继出现了一批初、中等农学堂。如,高阳农业小学堂、宝坻县农桑学堂、小站小学堂农科、望都县农业小学堂、景州农业小学堂、清苑县农务学堂、静海县初等农学堂、宣化府农业中学堂、天津县中等农业学堂、顺天府中等农业学堂,到1911年,直隶已出现过各类农学堂11处。除农业学堂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农业教育机构设立。如1907年天津种植园附设农业练习所、河间府设农业讲习所、1909年顺天府设京师蚕业讲习所、1911年肃宁县设蚕桑讲习所。
这些农学堂、农业讲习所在专业设置上都有具体规定,所设课程也大都是近代农业科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都不同于旧学,已是具有近代性质的教育机构。如直隶农务学堂以使农业“次第改良,卓有成效,以兴民利而杜漏卮”[2](p.871)为宗旨。任课教员多是留学日本的知识分子,还聘有十余名日本教习,各科教材基本是搬用日本的高、初等农业课本,教学方法也是照日本农科学校进行。学科分速成、预备两科,设农业、蚕桑两个专业。发展成为高等农业学堂后,又添置了林学专业和农业教员讲习科,并开始招收自费生。顺天府中等农业学堂“以养成农业上所必需之学识,使将来改良农事,开导人民,实得天然美利为主义”[3](p.111)。按照清学部定章,分为预科、本科两班,设有农业、林业两科。天津种植园农业练习所,招收16岁以上25岁以下的青年,不收学费,自备膳宿,一切教授用品皆由该园置备,一年毕业,教以农业,以农学为主课,以国文、地理、笔算、珠算为辅。“以既能补助教育,而不妨作业为宗旨”[4],农忙时缩短授课时间或改为夜间授课,是我国近代出现最早的半读半农教育机构。顺天府的京师蚕业讲习所则备有图书器具,延聘蚕学女教习,招考女学生,讲授育蚕缫丝之法[5]。不仅为振兴顺直蚕业做出贡献,而且开直隶近代女子实业教育之先河。
各类农业教育机构的出现与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地位的认识密切相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近代农业远落后于西方,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讲农学。甲午战后,随着维新思潮的传播,提倡农学,振兴农业成了清末以来所面临的亟迫问题,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只有广设农学堂,发展农业教育,才能适应当时振兴农业的形势需要。于是,出现了一批具有革新思想的封建官绅致力于培植农才之举。在直隶,他们中间可算得上是我国兴办近代农业教育先驱的主要有:遵化直隶州知州陈以培、仿外国实业补习学校在天津发起和设立种植园农业练习所的刘权之等人。
清末新政对直隶各地农学堂的诞生也起了很大推动作用。新政时期,直隶把振兴农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新政举措,从直隶总督袁世凯到各级地方官吏对直隶农务都非常重视。直隶地瘠民贫,加以“兵燹要以后,元气凋伤,民生困敝”,袁世凯以为只有切实讲求农务,才能“辟利源而资生计”[6](p.ll34),而“中土农朴而蠢,墨守旧法”[7],只有设立农务学堂,培养农业人才,才能广开兴农风气。在袁世凯饬令下,直隶农务学堂于1902年由直隶农务总局筹备成立。袁世凯委道员黄璟为学堂总办,还亲书“儒通天地人技近道矣,学纵亚欧美艺以贯之”对联一副,悬挂于农务学堂正厅,以标榜其推行新政。特别是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定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具体规定了初等、中等、高等农业学堂的开设办法,兴办农学堂便成了一项既定国策。于是直隶各地农学堂次第兴办,成了兴办农业教育风气蔚然的一个省份。譬如:直隶农务学堂在高等农学堂时期筹办了高阳农业学堂、宝坻县农桑学堂[8]。望都县知县见农业未兴,也专门筹款设一农学堂,“以开民智,而兴实业”[9](p.344)。顺天府府尹以为“非力倡农业不足以厚民生,非特设学堂无足以浚民智”[3](p.109)。于1908年秋召集各属士绅,共同协商,顺天府农学堂遂于次年在黄村筹备设立。1908年,宣化府中等农学堂也经知府冯延铸筹款在宣化府旧贡院内成立。新政时期官府的重视,是直隶农业教育获得发展的必要前提。
总之,甲午战后,面对中国传统农业的落后状况,提倡农学、兴办农业教育成为有识之士的普遍要求。尤其是20世纪初年清廷实行新政,进行教育改革,大大推动了直隶农业教育的产生。而直隶各级官吏对农业教育的开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也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