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三 综合训练
1.“勤政为民以人为本”是媒体对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概括;“国以民为本”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条重要的治国指导思想。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孟子
材料二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引《孟子》《周礼》的有关记载,证明了自己主张“君民共体”符合“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
材料三“我们定要为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孙中山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江泽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胡锦涛)。“我们政府一定要勇往直前,永不动摇,不畏艰险,为人民的利益献出我们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温家宝)。
回答:
(1)通过材料一判断孟子的“仁政”学说产生的客观基础是
A.战国时期,奴隶主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强大
B.大一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C.生产力发展,生产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D.民心向背在斗争激烈的战国争雄中作用重要
(2)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存百姓”思想的历史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3)统治者不能爱护百姓就会招致灭亡,请举出三个被农民起义*的封建王朝。
(4)下列措施体现统治者关心人民疾苦,以民为本思想的是①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②唐朝的租庸调制 ③康熙帝实行的“更名田” ④雍正帝实行的“改土归流”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②
(5)材料二所述康有为“君民共体”的主张与“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所表述的意思一样
(6)据材料二与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与孙中山“兴民权”的途径有什么不同?他们都主张兴民权,可最终却得不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主要原因是什么?
(7)比较上述材料,针对“国以民为本”这一思想,共产党人与封建统治者、资产阶级的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
2.2004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在第三十三条增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第三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者,民之原也。……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则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材料二“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i则必以法数制之。”——《苟子》材料三“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四“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家主权。”“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的权利。”
请回答:
(1)请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有什么差异,结合当时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形成的背景,指出其产生的原因。
(2)请举出三个18世纪末以前把天赋人权理论制度化、法制化的实例。
(3)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晚年民权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其产生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五指出邓小平在人权问题上更注重什么?用所学知识简单说明邓小平注重的内容与人权的关系?
3.我国东北地区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在旧中国多次遭到列强的侵略。但是东北人民从未屈服,而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祖国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