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同一王朝之内的变化比较
主要是同一王朝的前期和后期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比较,探究其变化原因,比较其不同之处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1、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的比较:政治统治、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文化特征的前后比较。(有人认为,唐朝前后期各种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的演变。)
(1)政治统治:由政治清明到腐败;由大一统到藩镇割据。
(2)政治制度:
(3)经济制度:由均田制到被破坏,土地兼并买卖盛行;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4)军事制度:由府兵制到募兵制。
2、明朝前期和后期的比较: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文化的比较。
3、清朝前期和后期的比较(鸦片战争前后的比较):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的比较。
4、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比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重点理解“新”的含义。
四、和平崛起
1、汉、唐中期以前中国盛世局面的出现及其对外交往的史实。
2、历代的朝贡贸易。双方是在主权平等、互惠互利原则下进行的。
3、明朝郑和下西洋: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4、用和平手段解决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如汉、唐、元、明、清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行政机构、和亲、册封、会盟、经济文化交流等。两宋时期三次和议的积极影响。(注:4属于民族关系)
五、从世界史角度看中国史
1、从东亚史或亚洲的角度看中国。中国古代史突出中国对周边国家及亚洲国家文明发展的影响;中华文明圈的形成与扩展;近代史突出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相同历史遭遇;现代史突出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面临相似的国情和国际环境以及相互关系。★
2、从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看中日史、中韩史。比较其在近代现代的异同;比较其在历的发展;探究其战、和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
3、中国国际地位嬗变的经过、原因及从中得出的启示。
4、中印关系:注重两国历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其比较;两国走的不同的现代化道路的原因及其状况。★
5、中国与东南亚关系问题。(也可放在和平崛起的专题中;也可放在地域政治中,如马六甲海峡问题、能源问题。)
6、中美关系与中欧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的比较。
7、中国人世界观念的演进——从天朝上国到全球视野★
(1)天朝上国的迷信思想:闭关锁国政策的由来、实践和影响。
(2)面向世界的思考: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
(3)物质技术的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学习西方长技。
(4)政治制度的借鉴:从维新变法到民主革命。
(5)思想文化的探寻:从新文化运动兴起到马克思主义传播。
(6)积极主动的开放:新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思想。
8、中国与中亚的关系。
(2006年北京卷第22、23题)
六、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
1、历代对江南地区的开发问题。注重从利、弊角度分析其历史作用。
2、历代对河流的治理。
3、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思考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可联系世界史中相关知识比较,如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环境问题。
4、城市化问题。某一个时代的城市化程度高或低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注重中国古代历的一些微型城镇(如唐朝的草市、明清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 商贸城市,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的蓬勃兴起);城市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5、人口问题。包括人口的增加(中国古代是农业发展的表现的原因之一);人口的减少(主要是战争与动荡的结果);注重人口流动及其产生的影响,包括国内人口流动(如:古代史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汉族向边疆地区迁移、政府移民实边等)和国内流向国外、国外流向国内;唐朝以来华侨开发南洋;美国历的有关移民问题。
七、民族主义问题
冷战结束以后,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逐渐降温,但民族主义问题却日渐突出。当前国际社会的许多问题与纠纷和民族问题紧密相关,狭隘民族主义主导着某些人的言行,如“9。11事件”、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战争等都是狭隘民族主义的反映。面对这些问题,中学生该怎样处理爱国主义与国际意识之间的关系?树立什么样的民族精神?
1、中国古代几个盛世时期,是中国历民族主义最弱的时候。分析、归纳其原因及启示。
2、对民族问题的解决。注重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统治者汉化的措施及影响。汉、唐、两宋、元、明、清时期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异同、结果、原因、共同趋势及共同影响。中国现代上的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其意义。
3、归纳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的民族主义主张及影响;全面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正确分析狭隘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内容、危害以及与民族主义的区别。
4、中国与东亚的和、战,特别是抗战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员。
(2006年北京卷第19、20、21民族主义和民族问题;2005年全国卷Ⅲ第37题对民族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认识评价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