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3题)
【点评】本组题目是文综卷中最后一组历史选择题。本组题目的思想立意仍是今年的时政热点——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劳动力和就业问题。但值得赞赏的是命题人打破常规,跳出我国历劳动力和就业问题的窠臼,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即从历英、美两国解决劳动力和就业问题的角度来切入正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第22题依托圈地运动对英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主干知识来创设问题情境。圈地运动导致城市人口增长,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没有明确叙述,需要考生分析理解,所以,这一点很有可能成为学生正确解答的思维“瓶颈”。答案为C。
第23题围绕罗斯福新政中有关劳动力和就业问题设置的,其立意是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中借鉴。罗斯福新政中有关劳动力和就业问题的重要措施就是“以工代赈”,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知识,想必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过关。答案为D。
非选择题部分:
(第37题)
【点评】法制建设对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试题以法制建设为中心,对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进行重新整合,考查了学生阅读、分析、比较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时间与空间概念的再现能力;回应了史为今用的理念。
第(1)问从我国古代秦汉两朝法律制度切入,考查了考生阅读历史材料、分析历史问题、比较历史现象异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关于秦汉两朝法律制度的不同点可从材料中获取,难度不大。题目的难点是中国古代法律和西方近代法律的本质区别,由于所引材料中没有涉及西方近代法律,所以考生在回顾教材相关内容后,还须归纳概括,然后才能得出正确认识,这无疑是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2)问旨在引导考生认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在法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尽管解题所需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跳跃性较大,但由于《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和《拿破仑法典》属于教材的主干知识,多数学生应该对此知识比较熟悉。当然,由于审题不清,对题目关键词“立法成就”把握不准,肯定会有考生把《1787年宪法》和《拿破仑法典》错答成《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
第(3)问侧重考查了学生对近代中国改良派和革命派有关法律制度方面实践活动的再认再现能力。尽管试题从中国古代和世界近代的法制建设转入到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法制实践活动,思维跳跃性较快,但难度不算太大。
从今年北京文科《考试说明》增删知识点情况看,中外历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专题是高三复习备考的重中之重。
(第39题)
【点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将和谐社会作为一次全会的主议题,把和谐社会推至点。和谐社会地位的提升,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层执政理念的继续完善,而且也是本届党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交卷”。本题的立意契合了和谐发展的理念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这是一道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综合题,其中,前两问是历史题。
第(1)和(2)问主要考查历中苏两国经济建设中农业与手工业之间的和谐发展问题。其中第(1)问从正面考查了建国以来我国农业与手工业和谐发展的史实;而第(2)问则是从反面再现了苏联发展农业过程中的失误,这一正一反,目的在于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体现了以史为鉴的功能。
(第40题)
【点评】第40题也是一道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综合题,其中,只有第(1)问是历史题。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中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山东是我国沿海经济大省,也是对外开放地区之一,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是山东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题正是以山东作为切入点,把政、史、地三科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重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问能力的立意是考查学生调动所学历史知识,归纳整合近代为收回山东权益所做的努力。题目所呈现的材料对学生的思考起了正确的导引作用,所以,解答的难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