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 即便是高考(论坛)考生“少数民族”、“航模”等加分造假事件次第曝光,高考加分政策的全貌仍显得暧昧不明。
根据教育部2009年高考加分政策,有5大类情形可以加20分投档,5类加10分投档,3类优先录取。有媒体统计,由此在各地衍生了将近200条各类加分政策。
1 民族身份轻而易“改”
国家高考加分政策可分为鼓励性加分和照顾性加分两大类。前者指考生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某些方面的成绩,由此获得加分;后者指考生的自然属性和国家相关照顾政策下的加分,如少数民族。
对于重庆文科高考头名学生以少数民族身份造假而获加分,周洪宇说,案例非常有代表性。
这位头名学生民族身份更改的过程平顺。2006年上半年,学生的父亲在县招办工作,他找到时任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帮忙。相关材料于2006年7月12日交到县民宗局长手中。
据《重庆市实施〈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分的规定〉办法》,更改民族的申请人须先向所在单位申请。记者了解到,这位父亲并没有提交申请,县民宗局长也没查验相关身份证和户口簿原件,就在当天签下“同意报批”,随后上报重庆市民宗部门。
同年10月9日,这位头名学生更改民族身份的申请获批,同时还发放了更改说明书。他从汉族变成了土家族。
周洪宇称,特别是少数民族及侨籍这两项,由于地方操作不严格,让有些人容易运作。
2 艺术考试“枪手”泛滥
在2009年教育部的加分原则规定中,并没有艺术加分的内容,但习惯上,各地仍会确定大量艺术加分考生。
今年大三的小贾回忆起高考前的经历,仍觉得“胸口发闷”。“我原来是重点高中的学生,当时可以拿到一所大学20分的自主加分,但是我有二胡特长,还想冲一冲更好的大学,就没有要那张表。”
那年,她在特长生测试中名列前茅。但名单公布之后,小贾发现自己名落孙山。更加意外的是,她在那张名单上看到了同窗的名字。“那个同学拿到的是阮(一种古琵琶)特长生名额,考到一本线就可以录取。可是,我们民乐团没人听说过她会弹阮,乐团训练她一次都没来过。我只知道她家长在政府部门做事。”
除通过艺术特长加分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变相加分。
艺术类考生每年要经历两场大考,一场是高考前各高校组织的艺术专业测试(部分省份进行统一测试),另一场就是普通高考。如果前者合格,高考的录取成绩就会降低很多,通常比普通考生低200多分。
在艺术类考试中,交换试卷是最常见的作弊手段。雇用“枪手”是另外一种常见的方式。
3 科技加分最为保险
在教育部的规定中,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获得者,可加20分。
王西(化名)向本刊记者透露,以科学发明加分虽然很少被人提起,但对于“内行”来讲,它却是最保险、最不容易被发现的造假方式。
考生竞相造假,有的科技作品已达博士水平。上海某大学化学系教师陈先生的女儿成绩较差。他泡在实验室里一周,拿着成果让女儿参赛。女儿过关斩将,顺利通过成果交流和答辩等环节,最终拿到一等奖和加分。加分在学校公示后,居然无人异议。
4 评选干部多靠关系
据介绍,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造假难度,比发明加分更为容易,“因为它没有任何衡量标准,只要把人的工作做通,就能实现。”
“这种加分大多会落到中等生头上,而中等生占大多数,加分名额给谁,又要平衡。”上海一位非重点中学的高三年级组长林老师直言不讳。
对于这类加分的标准,林老师认为还算公平。“就算是中等学生要拿加分,也需要按照年级排名来决定”。不过她觉得,主观的东西也存在。
由于门槛太低,行情水涨船高,家长不得不付出更大代价来获得学校各种人物的认可。而最终在竞争中胜出的,往往是能够从更高一级找到关系的。
另外一些加20分的项目,涉及三大学科竞赛,以及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的获奖者。
其他一些加分项目,还包括烈士子女、自谋职业的退役军人。
牵涉 加分政策代表部门利益
取消一切高考加分政策的呼声,一直未息,但这在曾任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的周洪宇看来很难实现。“侨办、军转办、计生委、工商联等,甚至有的部门把加分当做完成自身工作任务的一个手段,加分的范围一再扩大。”
“如果有其他部门想参与意见,教育部门是挡不住的。”他说,有些地方出现的将考试加分当做发展地方经济、引进人才的手段,教育部门并无决定权。
周洪宇的看法,得到了南方一位省考试院负责人的认可。“每项加分政策都代表了某个部门的利益,某个资格审批部门的利益。如果说没有教育部门的利益那不确切,但教育部门在其中只是一部分。”
在北京某高校的招生工作人员王西(化名)看来,由于关系这么多政府部门的利益,取消高考加分只是纸上谈兵,“现在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不合理项目、降低幅度,同时完善监督。”
10多天前,上海市人大代表视察高考录取现场。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表示,上海市高考加分人数从去年的5352人减少至今年的2618人,明年将依据教育部要求进一步从紧调整,使加分幅度、范围控制在更“合理科学”的水平。
五花八门的加分政策
1.山东省曾规定应届高考考生可以每人加10分,初衷是为了防止复读。2002年后此项政策取消。
2.福建省规定,见义勇为先进分子或其子女受高考加分照顾政策。
3.河北省规定,该省授予“教育世家”称号的教师子女报考师范院校的增加20分。
4.媒体曝光湖南省教育厅发文要求省内高校降分照顾教职工子女。
“侨办、军转办、计生委、工商联等,甚至有的部门把加分当做完成自身工作任务的一个手段,加分的范围一再扩大。”
——曾任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的周洪宇
反应 高校对“加分”冷淡
虽然加分的“途径”很多,但由于造假日益严重,大学已经对其态度冷淡。
多年参与招生工作的王西告诉本刊,加分在高考录取中最重要的作用是投档,“加上这10分20分,就可以进入高校的招生视野了。”
但是,在具体录取过程中,分数相同的考生,高校一般都会优先录取没有加分的。
在北大和清华每年公布的录取各省头名的数据中,细心的人会发现,有时两所学校公布的录取头名者总数,会超过全国各省头名的总和,“那是因为有时算的是加分后的‘状元’,有时还算了没加分的。”
评论
为了农民子弟,建议“*考”
教育、考试历来就是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方式。而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在精英的遴选和再生产过程中,承担了最主要的职责。
给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加分,并没有什么不对,可以促进素质教育,也是对高考制度的一种补充。但是这些加分政策实施后,变得很难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高考的简便性、明确性和公平性,也破坏了高考的政治—社会功能。
比方说,这些高考加分的政策出台之前,很少听取农村学生的意见,不能反映他们的利益。很多地方在进行高考改革前,也都举行了座谈会、听证会。但是,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院士就发现:高考改革这样一个牵扯农村学子命运的大动作,鲜有听说教育部门在农村学校举行座谈会,听证会上也很少出现农村学生代表。
温家宝总理就曾说,他发现大学里面农村学生越来越少了。
大学应该是公平的、开放的,不管是什么背景的人,都可以通过大学成为精英。大学尤其应该注意,照顾那些聪明勤奋的农村孩子,照顾穷苦人家的子弟。如果大学都成了金钱、权力与教育资源交换的地方,那大学就真正堕落了。
假如让我来提政策建议,那我甚至认为,应该恢复全国一张卷子,加强高考的“全国统一”,取消那些不容易判断、倾向性太强的加分,恢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