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复生: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分数的增长

浏览 6

八月注定是收获的季节,虽然正值酷暑,但盛夏时节的果实,尝起来分外美味。每年的这个时候,求是高复的会议室里总是坐满了学生,他们是往届的高复生。今年,07届、08届以及09届的学生都来了。

  看着前来咨询、报名的新生和家长,无论是刚刚结束高考战役的09届准大学生,还是正在象牙塔中深造的07、08届学长,都感慨不已。是呀!当年的我们也是怀着犹豫、踌躇,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踏进求是高复的。但经过一年的历练,我们插上了理想的翅膀,飞入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在那里,我们可以用四年的精彩生活,去为自己的人生增添颜色。

  优良传统:“励志”教育,学生收获的是信念和信心

  王卢嘉是07届的求是学子。2006年的时候,他高考成绩是601分,这个成绩在当年只能排到全省前3000名左右。这对于想上一流大学的王卢嘉来说,有些不满意。于是在2006年的夏天,他来到求是高复,加入了“优秀生去求是”的高复热潮中。

  就是从那一年起,求是高复开始尝试“励志”教育的。之后每年的12月,学校都会组织一批学生上北京。去北京干什么?去参观北大、清华、人大等院校。那年的冬天,王卢嘉是旅行团中的一员。几天的行程中,大家见识了诗情画意的未名湖,游览了浪漫的“水木清华”,很多学生觉得意犹未尽。能在这样氛围的学府中成长,应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经历吧。

  现在,王卢嘉已经是清华大学法律系的学生了。每当他骑着自行车,行进在大学校园里的时候,也总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可是如今,他的心情和当年已经完全不同。清华园对于他来说,不再是一个风景点,而是母校,是家。

  能在全国顶尖的学府中学习,王卢嘉最感谢的还是求是高复。接过学长们的交接棒,他成为了求是高复“驻清华园大使”。近几年求是高复组织的参观团,他都是负责接待的。

  09届的“求是”状元楼淑颖,也是“励志”教育的受益者。她告诉我们,学校不仅组织学生去北京参观,还经常让前几届的学长、学姐们回来,给正在高复的学弟学妹们作报告,从思想上给大家鼓劲、打气。通过几次交流,楼淑颖从学长们身上取了不少经,也学到了不少有用的学习方法。

  “高四”经历:成功衔接高中教育和大学生活

  许盈峰如今是中国计量学院的在校生。2007年,他的高考成绩仅仅只能上第四批。经过一年的复习,他达到了第一批分数线。说到高复带给他的收获,许盈峰认为,无论在心态、学习能力,还是生活习惯上,他都成长了。这段经历,为大学生活的开始做了良好铺垫。

  “在高中时,我们不住校,学习习惯也比较差。而到了求是高复后,严格的生活作息安排,让我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天天必修的自习课,让我们提高了自学能力。”进入大学,许盈峰仍然保持着“高四”时的生活习惯。当别的同学在寝室里玩电脑、翘课的时候,许盈峰依然按时作息,去教室看书、自习,消化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高四”一年虽然辛苦,但它却意外地让大家成熟了。面对即将来临的大学生活和今后的人生,很多学生显得更加从容和淡定。他们更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应该如何去争取。

  这一年,值得回忆的太多太多

  相比较学长而言,09届的准大学生们就显得稚气和天真许多。这些90后在经过高考的洗礼之后,依然像一群孩子。说起高复的一年,大家叽叽喳喳,马上就能打开话匣子。

  这一年,他们除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以外,还收获了坚不可摧的友谊,形成了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学生们的话说起来,就要生动许多了。

  “求是高复的老师们上课比较风趣,一下子就能抓住我们的注意力。课堂上的知识点针对性很强,都是与高考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学起来就比较有条理,这样学习就会轻松许多。”文科班的张鹆说。

  “在求是的高复氛围中,我们做题已经达到一种境界了。经过老师们的点拨,我们在每拿到一份试卷的时候,就基本能猜到它的结构,知识点万变不离其宗,有时候觉得答题是一件很爽的事情。”理科实验班的汤耀鑫笑着给我们描述。

  而高高大大的胡冬冬,就显得有些不善言辞。过去一年自己为什么会提高得这么快,胡冬冬连说不太清楚。但是他提到一句:“这里有一群很好的老师。”

  求是高复的一年,对于其中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想起班会课上的歌声和笑声;想起每个星期四下午,结伴去杭师大篮球场,发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感;想起班主任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想起同桌之间的答题竞赛,很多学生都会相视一笑。

  现在,王卢嘉、汤耀鑫们已经兼职当起了家教。用他们高复一年中学到的学习方法,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据说效果还不错,今年王卢嘉的“学生”也收到了人大的录取通知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