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物理专业简介
一、新专业的设置背景
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是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新材料技术被视为高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先导,它对于各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所以新材料技术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之一。为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材料专业技术人才,根据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的专业设置和办学条件,特别是同为理科的“材料化学”专业建设的经验和成果,于2002年申报增设“材料物理”专业,经批准后于2003年开始招生。考虑到本科教学评估原因,目前只招收了1届2个班的本科学生,总人数约60名。材料物理专业的设置与建设,为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大材料”学科专业的建设,开辟了新的人才培养途径,增添了新的专业生长点,拓展了学科专业内涵和覆盖面。
材料物理一般属于理学范畴。但结合我校现有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等相关本科工学专业,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依托材料科学方面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础,提出将理科的知识传授与工科的工程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专业办学理念,使传统材料工艺学与以现代物理学为基础的材料科学相融合,办出“亦工亦理,理工相融”特色的材料物理新专业。
二、专业实力
材料化学一般属于理学范畴,国家专业目录中规定可授予学位为理学或工学学士。根据材料学院现有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等相关本科工学专业的办学传统和经验,专业建设伊始,确定了“亦工亦理,理工相融”的办学理念,借鉴、移植、依托并加以创新,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材料化学新专业。2000年本专业所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2001年建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2年材料学获江苏省重点学科。
近年来,校、院两级在本专业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2000多万元购置了一批国际上最先进的现代分析测试大型仪器设备与材料制备装置,如核磁共振、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拉曼光谱系统、热分析系统、粒度分析仪、分光光度计、多功能金属纳米、非晶材料连续制备与非平衡凝固研究装置、气流磨与精密分级(德国进口)试验流程等20多台套。良好的硬件条件,为材料化学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目前在建的江浦校区约4000m2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中心,将为本专业培养理工结合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师资力量
本专业具有很强的师资力量,大部分教师具有材料科学领域中不同专业博士学历和出国进修学习的背景,所从事的科研领域包括半导体与功能氧化物电子器件材料、固体燃料电池与储氢能源材料、生物陶瓷材料等等。近年来,在校、院两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从中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又引进了化学、物理、微电子等方面的高级人才。经过几年的建设,本专业现已拥有25名专任教师,其中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教师有10名,正教授、博士生导师3名,建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比较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为加强青年师资队伍建设,本专业积极开展传帮带工作,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指派指导教师,签订培养责任书,明确培养目标。由学术带头人和富有教学经验的年长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开课前的指导,让青年教师掌握教学规律,抓住教学过程的关键。
本专业现在的负责人是曾燕伟教授,徐玲玲副教授。
四、人才培养
本专业培养具有宽厚数理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掌握材料各层次微观结构与性能间关系的基本规律,具备材料物理以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从事材料的设计、研究、生产、使用和性能改进,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工作或从事相关学科教学工作的专业人才,以及能在材料科学更高层次进行深造的后备人才。
业务要求:1、具有宽厚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和科学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能力;2、掌握材料制备、加工、结构与性能测定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3、了解材料物理等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了解材料物理的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5、具有较高的外国语(一门)水平,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本专业修业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结构
本专业主干学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
根据国家教育部对材料物理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并参照兄弟院校的教学计划,制定了既符合本专业的基本要求又体现我校材料物理专业办学特色的本科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设置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
主干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A、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数理方程、大学物理A、物理化学B、量子力学与物质结构、理论力学与统计物理、计算机应用基础B、C 语言程序设计、固体物理学、材料物理、材料结构与物性、电子显微学、X-射线结构衍射学、材料制备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等。
集中实践环节为40周,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机械零件设计、专业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实验等。
六、就业去向
本专业学生要求具备以凝聚态物理学为基础的材料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材料工程实践知识。所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适应性强,毕业后可在材料、电子、汽车、计算机、航空航天、仪器仪表、环保等诸多涉及高新技术材料领域及交叉学科从事教学、研究、开发、设计和管理工作,而且,由于良好的材料科学和物理学基础,本专业学生适应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有利于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
七、成果与特色
教学上,组织老师认真编写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从备课、课堂教学及课余辅导答疑等环节认真执行教学大纲和计划。在授课过程中,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既强调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又注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按教学计划开出的有关课程,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教材选用和建设方面,始终坚持博采众长和因地制宜的原则,选用国内外的优秀教材作为本专业的教学参考书,如采用《材料科学导论》等教育部推荐的21世纪教材等。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学校先后投入了约40万元,购置了相关实验仪器设备,结合材料科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完成了实验室的改造,基本满足了实验教学要求,保证了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实验的正常运行,实验开出率>95%。
建立稳定的学生认识和毕业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了解生产企业实际的机会,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改革。到目前为止,建立了三个条件较好的校外实习基地和一个校内金工实习基地,从而保证了教学实习的正常开展。
除了加强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还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中包括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在学生中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此外,通过多次组织院领导和知名教授博导与学生座谈,开展“走近教授”和“走进学生”的活动,从个人理想,到专业前景,乃至具体的学习方法进行交流,现身说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和困难,使学生健康成长。
八、发展规划与设想
继续加大教改力度,总结专业建设的经验教训,跟踪材料学科的发展趋势,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借鉴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和材料化学专业建设的成果,完善“亦工亦理,理工相融”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探索专业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实完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工程实践教学的比重,以适应人才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强材料科学的教学,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继续深造和从事新材料研发工作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