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制度改革众人叫好 将改变“一考定终身”

浏览 8

8月10日,一条有关我国高考(论坛)制度改革的消息迅速在全国传开,并引发热议。据参与该专题小组的一位人士介绍,教育主管部门正在紧张起草《中长期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其中对于高考改革也有所涉及,并透露高考改革初步提出了3个方案。记者注意到,虽然3个方案的内容不同,但高考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就是不分文理科、减少考试科目、增加考试次数、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分开进行。并且,把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参加高考的前提条件,高校根据高考成绩,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成绩,择优录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解决高考一考定终身问题。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这些改革的目标在于,“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试,多给学生一些机会”。那么,学生、家长、老师对此又是怎么看的呢?

高考改革众人叫好

高二学生家长李女士说,一年考多次当然好了。因为一考定终身的考试,考生都非常紧张,难免失常,重点中学几乎每年都有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高考一本线都过不了的,这其中有心理因素、身体因素,也有其他因素。

省实验中学经常送高中毕业班的崔矿山老师说,高考制度由“一考定终身”,改为一年多考,受益的是学生。因为现行的高考毕竟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很难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素质,也与目前中学推行的素质教育不相符。老师、同学早盼着高考改革。

河南省外贸学校高级讲师张燕欣对此表示支持。她说:“高考如果有多次考试,孩子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更多的选择,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对孩子成长有利。一考定终身,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也埋没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我认为,高考的直接目的是选拔人才,核心价值是公平、公正。因此,不管高考制度如何改革,其出发点必须是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有利于学生的成才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新方案尽管尚处于建议阶段,但对其基本精神是应该给予肯定的。改革不仅给考生更多的机会,也便于高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方向,选取专业对口、兴趣爱好对口的学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授甄尽忠说。

高考改革路还很长

美籍华人、美国高等教育管理博士刘一林先生说,高考制度改革利于考生公平竞争,起码不会因为考生一时的失误而耽误了一生的前程。

据刘博士介绍,在美国,高校在录取学生时,美国高考(SAT)成绩只占40%~50%的比重。而且,各校考量学生的情况不同,越好的学校,SAT成绩在总体的考核中所占的比例越小。除此之外,高校还要看高中生的在校总评成绩(GPA),占录取考核的10%左右;AP课程(高中阶段学习的大学课程,可以抵大学学分)和荣誉课程(超越高中水平的高级课程)两者最少占录取考核的10%;社会实践和个人才能占考核的20%~30%;个人陈述(个人简历和志向说明)和推介信占考核的10%。

刘博士说,SAT一年共有7次考试。由于考题是从数以万计的题库中,按照易中难所占的规定比例抽调,然后组成一张卷子,所以,每次的考试难度基本相当,学生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正常发挥,分数不会相差太大。从另一方面讲,SAT题量较大,覆盖面广,包括数学、阅读理解和英文写作三项,总计2400分。这样,即使每次考题难度上存在差异,由于每次考试以成绩的考生成绩为满分2400分,考生在申请学校时,也能够保持一种相对的公平。

张燕欣表达了对高考改革的期盼。她说,要真正体现选拔的公平,体现素质高考,要有考试内容、录取办法、分数等很多与之相配套。“我认为缩小高校与考生之间的距离是高考制度改革的出发点。一方面彻底改变大学招生看分数的模式,充分发挥大学招生的主动性,把大学分成不同的层次,实行不同的招生方式,比如设置一种开放式的大学,学生拿着学分就可以入学,同时也要设置难度系数很大的大学,除了学分外,此类大学可采取多种方式考查学生,实行淘汰筛选的模式,大学具有多元化选择学生的权利。另一方面,学生高中成绩也要实行学分制,学生根据自己高中阶段的学分和能力就可以申请学校,这样文理分科的意义也不大了,学生个性发展也给予重视了。只有当学生有权选择高校时,才会真正出现高校为吸引优秀生源而改善服务的竞争。学生和学校之间才会成为真正的双向选择。只有双向开放,才利于人才的选拔,才利于人才的发展。”

相关链接:近十年高考制度改革历程

1998年下半年,教育部提出“3 X”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被认为是治疗学生偏科、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良药”。

1999年,教育部试行高考网上录取。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

2000年1月,北京、安徽等省市开始实行春、夏两季高考招生。

2001年4月2日,教育部宣布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

2003年,夏季高考时间由传统的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到2005年,享有这一自主招生权的高校扩大到了42所。

2003年,北京、上海试行高考自主命题后,2005年高考共有15个版本的高考试卷。

2006年,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各拿出300个名额,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选拔招生,两校采取面试为主的方式录取学生,被录取的学生,不再受5%自主招生权的高考“一本”录取分数线限制,考生虽然参加高考,可分数只作为参考,或者是对比分析的“样本”——研究面试选拔与高考选拔有多大的相关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