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约束下中学校长拿什么保证推荐学生质量?

浏览 11

日前,北大宣布明年自主招生将启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部分高中校长用自身的信誉作担保,向北大推荐特点突出的优秀学生。据悉,北大还有计划建立诚信推荐档案,相信高中校长们会珍惜声誉,为北大推荐优秀生源。(7月13日《北京日报》)

  在目前的教育大环境下,这一“看起来很美”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当真能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么?众所周知,对于个人来说,“声誉”若要能产生并得到足够的珍惜珍重,首先离不开这样的基本前提:这个人在人身、人格、身份上必须是完全独立、自主的,能够对自身行为负完全责任。

  而现在,一个不争的事实正是:我们的中学校长们在当前行政化的教育体制约束下,他们的体制人格其实并不是完全独立、自主。而是受制于权力的渗透、行政力量的介入,无论是学校的人财物,还是对校长的考核评价、选任去留,乃至许多具体的教育活动,均不由自己说了算。此种背景下,高中校长又如何能对“自身信誉”负责,并当真地去珍惜它?

  如今,我国各地的高中尤其是所谓的重点示范高中,升学率乃至“北青率”(考上北大、清华的考生的比例)均是这些学校,同时也是地方政府考核和攀比学绩、政绩的最核心指标。缘此,在强烈的政绩冲动、权力考核压力推动下,面对可直接推荐上北大的巨大利益诱惑,高中校长们有什么动力和能力顶住不去造假、掺水?毕竟,与眼前货真价实、能带来直接现实利益的学绩政绩相比,“升学率”或许才是他们心目中的声誉。

  这或许表明,在一个教育本身亦尚未能真正自主的体制背景下,自主招生和校长推荐制的处境,实际上相当尴尬和为难。因为其所依赖的“珍惜声誉”,仍不可避免会成为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显得既不怎么必要,也不大可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