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我省高招一号文件公布,其中,一条新政引发众多关注:按教育部相关规定,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对在创新实践或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或在高校组织的测试中综合排名居前列的少数特别优秀的入围考生,可自行确定高考录取成绩的要求。
据了解,有自主招生资格的在鄂高校除了华中科大、武大、华中师大、理工大、地大、财大和华农等7所部属高校外,还有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江汉大学、三峡大学、武汉科技学院和武汉工业学院等7所省属二本院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和三峡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
但随着今年常规普通高招尘埃落定,两校均未录取一名重点线下考生,这意味着,国家教育部特许两校的“破格权”今年并未动用(我省高校只有华中科大、武大有“破格”特权)。
但有专家认为,没“破格”的关键是两校没有“心仪对象”,如类似去年蒋方舟式备选人才。
仅三成考生受益自主招生
我省高校自主招生未能“破冰”,还体现在自主招生录取率上。
记者从武汉几所部属高校获悉,近三年来,自主招生录取率(最终录取人数与取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人数的比率)约为60%。
武大招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校今年自主招生计划为700人,录取率为65%。流失原因是,有三分之一获得资格的考生选择其他院校志愿,或没过最低资格线。
这位负责人称,只要考生过了批次线,且第一志愿填报,均能被录取。而被录取学生中,半数考生本身已过了校线,属于正常录取。这意味着,近年来,只有约三成考生真正得益于自主招生政策。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汉其他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部属院校,录取情况大体与武汉大学类似。
自主招生成考生“双保险”
近年来的高招录取中,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只要上了批次线,就能被高校录取,而部分校线往往高出批次线数十分,自主招生就成为进入的特殊办法,“找名额”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因此,不少考生四处赶考,部分考生甚至拿到3~4个高校自主招生资格证;不少家长也四处“做工作”,高考过后,他们就会根据考分进行选择。
多位高校招生负责人表示,自主招生在某种意义上,被考生和家长当成高考升学的“双保险”。
华中大有关招生负责人表示,其实学校更希望通过自主招生,录取一些具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
多位高校招生负责人表示,校方最看重的是与学校培养目标一致的考生,是“独一无二”的“潜力股”,碰到这样的人才,才可能争取“破格”。两者目标不一,校方自然失去“破冰”的意愿。
上海模式是共享“破格权”的模式
目前,我国共有三种自主招生模式。
第一种是我省现行的模式,即通过了学校自主招生测试,高考过了一本线,就能录取。
第二种是“上海模式”,主要是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录取模式,它面向上海地区考生,只要考生通过了面试,高考成绩就无所谓。
第三种是“高职模式”,考生不用参加高考,但必须通过学校测试。该模式去年在长沙的一所高职进行了试点。
我省有关高校招生负责人表示,自主招生不能“只看特长、不看成绩”,如果考生的高考成绩太低,至少表明该生基础知识水平不高,转化知识能力不强,发展后劲可能不足,未必就是“自主招生”的合适人选。
因此,第三种“高职模式”过于前卫,更适合在少数高职学校试行。
而上海模式更有可能成为在鄂高校共享受“破格权”的主要途径。
其一,上海模式有成熟经验,在鄂高校实行起来,可轻车熟路;其二,这种模式可解决部分“偏才”、“怪才”的入学难题。
有关高校招生负责人表示,这种权力掌握在教育部手中,能否获准执行,须以教育部指令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