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日前宣布,2010年自主招生将在10余个省市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获得北大“推荐资质”的中学校长,可按分配名额推荐优秀学生,总数在北大本科招生计划的3%以内。被推荐、经北大审核合格的学生,可免于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笔试而直接进入面试,面试合格者将享受高考北大录取线下降30分录取的政策。
事实上,北大从2007年起就已在上海试行“中学校长推荐制”。沪上复旦、上海交大,也从几年前实施这一举措,经部分中学校长推荐的考生可免于参加自主招生笔试,直接进入面试关。今年,同济大学也将推出此举。越来越热的“中学校长推荐制”,意义何在?
年级决定推荐,校长签名
沪上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告诉记者:“每年,几所大学都会给我们少量自主招生名额由校长直接推荐。推荐书上签了我的名字,但学生不是我推荐的。”一方面,中学校长无法对每个学生有着全面、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校长一人决断,也难免会遭遇是否公平的质疑。所以,通常采取的做法是,由高三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老师等组成推荐工作小组,根据学生的校内考试成绩、排名、学科竞赛获奖情况等“硬指标”,决定哪几个学生可以被校长推荐。全年级统一意见后,校长在推荐书上签名。
舆论普遍担心,“中学校长推荐制”是否能做到公平公正?根据教育部门规定,凡是中学校长推荐的学生都必须在中学公示,中学公示通过后将在大学招生网上公示。一旦弄虚作假,高校将取消中学校长推荐资格。北大招办有关老师表示,从前两年在上海的实行情况看,中学校长推荐的生源相当优秀,因此北大今年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这一制度。沪上不少中学校长认为,“中学校长推荐制”表明大学更加尊重中学的“发言权”,对中学来说是件好事。
推荐怪才偏才,只是“希望”
当年,钱钟书先生报考清华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特别是英文获得满分,被清华破格录取。如今,中学校长们会推荐“钱钟书式”的学生吗?不少中学校长表示,现在推荐的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各科全面发展,考试总分高,有理科竞赛获奖经历。这样的学生推荐上去,不会引起争议,也能得到大学认同。
中学校长们也希望能推荐一些怪才、偏才学生,但目前仅仅停留在“希望”而已。有的校长说,放眼望去,综合成绩好的学生不少,但找不出某方面有出类拔萃才能的学生,所以无从推荐。有的表示,目前中学、大学对于偏才怪才的培养和选拔机制还不完备。学生有某方面特长,但怎样才算“杰出”,才可以动用大学宝贵的录取资源,目前还没有科学规范的认定体系。也有的校长担心,即便怪才学生被校长推荐,获得录取优惠政策,但他们还是需要参加高考,还是有可能被高考“刷”下来,这样不是白白浪费了校长推荐名额吗?
一些教育界人士指出,为公平起见,校长只会将一名学生推荐给一所大学。所以,“中学校长推荐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大学对优质生源进行提前“锁定”和“瓜分”。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认为,“中学校长推荐制”给了校长们更大自主权。校长要用好它,需要相关制度和体系的支撑。怪才偏才人数极少,选拔和鉴别的成本并不高,对高校录取的公平公正不会构成“挑战”。因此要开辟通道,让那些具有特殊才能、但在传统高考制度下可能被埋没的学生“冒”出来。这样,中学校长的“慧眼”才能在推荐制中真正体现出来。
棒喝:中学校长会推荐“钱钟书”们上大学吗
浏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