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大公示了已通过初审的校长推荐学生名单。从这次引起广泛关注的程度来看,北大此次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上迈出的一小步,已经取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因为,这次校长推荐完全是在全社会的关注之下进行的,虽然仍有很多媒体和网民在为校长们没有推荐偏才怪才而争论不休,但至少,推荐名单没有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真正达到了“阳光高考”的初衷。
首先,虽然大家都认为只推荐成绩好的学生不合适,但是成绩好是一个相对容易衡量的标准。姑且不论在现有教育制度下产生偏才怪才的可能性有多大,但显然所谓“偏才怪才”很难界定,也因此在操作中产生猫腻的可能性也更大。
其次,这次各中学推荐的学生名单大都在校内或者上进行了公示,媒体也给予了广泛报道,北大也对名单进行了公示。从目前来看,这种公开、透明的做法基本保证了学生在同一标准下有序竞争。制度不完善可以逐步修正,而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能够统一标准、消除暗箱操作,这与制度建设同样有价值。北大的做法并不成熟,但却可能是未来建立更成熟、更符合教育规律的选材制度的开端。很多时候,制度的改进就是靠一步步累积而日臻完善的,渐进式的改革有时候比一步到位的改革基础更加牢固,效果也更持久。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学校长推荐制确实不能解决当前大学招生中的弊端,但是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不应该被简单否定。
当然,这次北大自主招生之所以在操作流程方面没有引起太多具体的争议,是因为北大这种做法比较新鲜,大家的关注度较高,各地媒体不断跟进报道,保证了整个过程基本被置于公开、透明的环境之下。今年的校长推荐已基本完成,今后这项制度能够得到公正地落实并不断完善,不被权力和利益腐蚀,还需要全社会的持续关注。
因为我们一定要看到,在高考招生中,除了此次被关注的推荐制,还有根本不需要通过高考的保送、特招等延续了更长时间的特殊制度。而保送、特招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是否公正,有没有特权和金钱从中插手的问题,能不能保证考生在同一标准下接受遴选?这更需要媒体和公众予以关注,从而促进这些制度的执行细节公开、透明,真正按照制度设计之初的良好愿望运行。
关注高考:别仅盯校长推荐
浏览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