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请给北大招生改革多一点宽容

浏览 8

真正可悲的不是在高校招生改革中发生腐败个案,而是所有大学只知按分数高低遴选“人才”,任由“一考定终身”的应试体制,捆缚住整个中国的基础教育。

  北京大学试行自主招生校长实名推荐制,本是一项直接关系到几十名应届高三学生去向的改革,竟然演变成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反对者众。这样的反响所夹带的大众心理、社会情绪,颇值深思。

  其实,校长实名推荐制并不是新鲜事。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试行由中学校长推荐优秀生源的制度,已经搞了四五年,迄今似也并未曝出什么丑闻。北大所做的,也只是将各大高校与优质中学之间已在实际操作的通行做法,加以规范和明确、公开罢了。何以竟会惹来如此众议汹汹?

  一部分原因是,事出“北大”——中国最顶尖也最引人注目的教育资源,也是国内高等教育改革中最敏感的“风向标”。北大招生改革的一小步,不经意间被人们迅速放大成可能动摇既有教育体制和社会公平底线的一大步。

  这样的推理和焦虑不无缘由。教育体制改革行进至今,那些在理论上正确或按照国际通行做法的改革努力,移种进中国的现实土壤后有不少都“化橘为枳”。因此,尽管对于“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有诸多不满,尽管人人心疼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重、体质越来越差、创造力越磨越平,抱怨教育改革步伐迟缓,但高校招生若有新动向,整个社会的挑剔仍然多于支持。即以“自主招生”为例,试点高校都在社会议论下压力重重、左支右绌。

  在这种情况下,北大的改革勇气更显可嘉。凭借在国内高校中的地位,今天的北大本可从容静候每年高考后择高分录取,得到的生源大抵依然上佳。迎着质疑、指责而尝试改革,动机和目标恐怕只有一个:为了呼应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内在需要,选拔、培养真正富有创造活力的精英人才,办一所有个性特色的好大学。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其实是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探索中一个必然选择。在沾染了腐败的大环境里,如果没有中小学校长的充分职业化、教育家化为配套,推荐制或许会被个别人唱歪了调,但从学校到社会,需要做的是完善制度设计、加强监督,而不是因噎废食。

  真正可悲的不是在高校招生改革中发生腐败个案,而是所有大学只知按录取分数高低遴选“人才”,任由“一考定终身”的应试体制,捆缚住整个中国的基础教育,折磨全体中国孩子的身心健康。“捍卫高考这一仅存的纯洁天地”,如果要以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创新活力和精神价值为代价,牺牲未免太过巨大。

  教育界人士或许应当清醒认识到:教育体制的深层改革,很难再有类似30年前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时那样一致叫好的情形。然而,要去除积弊,回答钱学森先生“中国教育为什么不出人才”的疑问,纵然阻力与风险再大,还高校以招生自主权的改革尝试也势在必行。

  因此,在张大眼睛监督之外,也请多给高校招生改革一些鼓励的掌声。同时,也希望北大“身正为范”,能够经得起舆论的挑剔,让高校招生改革顺利推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