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纵论:中学校长推荐制有违“有教无类”

浏览 5

39所中学获得北京大学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16日公布了这39所中学及其校长姓名进行公示(本报今日A14版)。

  曾被人无比期待的“校长推荐制”名单一出来,失望的声音充斥舆论——很简单,这份名单打破了人们对“素质招生”的幻想。校长推荐制的原形回到了“分数的竞争”,回到了“推荐制”——能不能走捷径上北大,先看看能不能进资源集中、地域优势明显、历届高考分数全国的。

  校长实名推荐制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的,但这样的推荐制,似乎又是在鼓励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带来的坏处就是教育的不平衡,择校热居高不下,现在各级政府都在想办法,消除教育的不平衡。可是我们看到校长实名推荐制中有资格推荐的都是一些重点学校,这是不是更加拉大了学校和学校之间的距离,更使择校热热上加热——谁不想到有资格推荐的学校里读书?如果是这样,其对择校热的鼓动作用只会更大,和新任教育部长提出来的“均衡”的新目标更是南辕北辙。

  没有一所非重点学校纳入推荐名单,没有一所农村学校纳入推荐名单。相映成趣的是,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不久前在北京论坛上表示:“不能一谈到素质就是说唱歌好跳舞好,农村的孩子在比较弱势的群体中成长起来,他们更会知道尊重别人,会更能吃苦。”“一个所谓的高考状元的素质不一定比一个农村的孩子素质更高。”可是这些学生就因为不在这39所中学就失去被推荐的资格,这个又怎么说?难道周校长在论坛上发言时仅仅是时下时髦的说法“仅以学者身份”?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思想,可惜在如此校长实名推荐制中并没有体现这样的思想。因为一个学生如果不在39所学校中,就失去了被推荐的机会。这是对学生进行歧视性的分类。

  任何教育都应该吸取人类先进的教育思想,校长实名推荐制应该是如此。作为校长实名推荐制应该最能体现“有教无类”的思想。具体做法就是,一个校长能推荐多少学生,不应该根据其所在学校的情况,而应该考虑当地整个教育情况和校长的能力。校长推荐的学生,不一定就局限在其所在学校,只要一个校长认为他所了解的学生有好的素质,哪怕这个学生不在他所在的学校,也可以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