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卷——江苏自主命制的第六份、课程改革后的第二份高考语文卷在人们的热切期待中终于掀开了面纱。全卷框架依照考试大纲及说明作出了调整,中规中矩;正卷阅读量6300余字,少于去年。文言文和默写课外名句的取材,以及附加卷材料概括题突变为文学作品赏析则出乎大部分师生的意外,影响将波及来年考生。
整卷总体而言:人文气息依旧浓郁,文明忧思洪波涌起。
第1题语音,延续近两年命题思路,完全落实在多音多义词的辨读上,应当说没有难度,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B项“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尘不染”。
命题者还是将第2题留给了病句考查,这与之前出炉的诸多模考卷取向不同。可考查的成语似乎已“弹尽粮绝”,模拟卷又不停地“围追堵截”;病句可灵活采用新鲜语料,对学生表达能力考查要求又较高,“去成语留病句”的命题思路当在情理之中。A项“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搭配不当;B项不合逻辑,“存在的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D项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
语用题方面,定向概括是江苏卷的最爱,只是去年以“关键词”拈出,今年则采用下定义形式(全国及兄弟省市卷前几年前多有涉及):要求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这种形式既有信息采集的要求,也有语句组织的考查,考生恐不能轻易上手。
今年的第二道语用题考查较去年“家长是否应接送孩子上学”那题要好要巧要活。题目是这样的: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考点采自鲜活的现实生活,考生感同身受,当不会无病呻吟。
文言文阅读,取材发生重大变化,与兄弟省市卷趋向一致:关注本土文人小品。《书沈通明事》以简洁的叙事为主,用精当的议论收尾。作者汪琬,清初三大散文家之一,其文风,一般论者认为受欧阳修影响,其文章“简洁有气,似柳子厚”,选文是其代表作之一。第5题判断:三实一虚,属(托付)、引却(后退)、魁垒(高大)均正确,错误设置在D项“率倜傥非常之人”的“率”为“率领”,实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都,全)。第7题“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显不合文意。第8题翻译增至10分,第 (1)句“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重点落实在“购”(悬赏缉捕)、“妻子”(妻子儿女)和“踪迹”(追踪行迹)上;第(2)句“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主要点在“家居”(在家居住)、“异之”(认为他是奇特的);第 (3)句“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分别落在“然而”(虽然这样,那么)、“卒”(最后)和“与”(通“欤”)上。文言文材料面孔似乎陌生,但实际阅读难度并未增大,与前两年持平。
今年古诗词鉴赏增至10分,材料是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全词如下: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设置的三个问题是:(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纵观全题: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
今年的名句名篇默写,课外内容考查今人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雄关漫道真如铁”和“苍山如海”两句,一反前五年命题常态,应当说出乎绝大部分师生的预料,考生手足无措理所必然。这想必是命题者突出模拟试题重围的“灵机一动”吧,只是此举一出,来年考生的背诵更将陷入茫茫苦海了。好在高中课内4分“又重之以修能”“吾尝跂而望矣”“蓝田日暖玉生烟”“凌万顷之茫然”初中课内2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大致还能收入囊中,差可告慰考生。
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采用的是散文《上善若水》,作者是“宠辱不惊的传奇作家张笑天”,新浪网称“张笑天的作品着重反映当前社会生活,探索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信仰、法制、人性等问题”。原文刊2008年9月《吉林日报》,长约3700字,命题者将其精简为1000余字。但文章主旨切合江苏卷一直秉持的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高度发达的媒体文化可以把我们“娱乐死”(2005年《波兹曼的诅咒》)到对关中农民勤劳朴素积极乐观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赞美(2006《麦天》);从对无限美好的农耕文明的礼赞和依恋以及对其即将消失的无限惋惜(2007《一幅烟雨牛鹭图》)到对中国农村洋溢着的朴素的人情美、亲情美的讴歌(2008《侯银匠》)……,江苏高考语文卷命题者一路走向2009年,对“原始”“原生态”的呐喊,对“生命之泉”“绿洲”的企盼,依旧是文本贲张的血脉。
具体四问分别是: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可以看出,命题延续了全国卷散文阅读(如《总想为你唱支歌》)的思路,考生还是可以作出基本的思考的。汶川地震,让“都江堰”理所当然成为热门话题,关注生活,着眼现实,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正轨和坦途。阅读面广的考生在考场上会收获左右逢源的喜悦。
现代文阅读选做题,甲篇论述类文本《说“异”》,原刊去年11月上海《文汇报》,长约5000余字,经删改,现约800字。作者詹克明,物理学家,科普散文作家,曾发表作品《敬畏自然》、《瓦尔登湖——大地的眼睛》和《生物链断想》等。全文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论证有力,观点新颖:绝不可小视异类。题目设计基本同2008年。第16题“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设问清晰,较易回答。第17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是对文章主体内容的概括,出手比较平和。实用类文本《画家黄永厚》当是根据广见于网络的祝勇撰写的近5000字的人物特写《黄永厚:冰炭同炉》改编的,现长近800字。命题者设计的“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和“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两题,立足点都在概括提炼信息上。
甲乙两篇选做文本,感觉难度基本相当,比2008年两文的等值性要高,这也较好地体现了国家性考试的公平和公正。
第18大题的作文是这样的: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带着“好奇心”,从“怀想天空”走到了今天的“品味时尚”:江苏作文题从“虚”走到“实”,从“想象”走到“现实”。
“品味”,就是品尝滋味,就是仔细体会和玩味;“时尚”是指当时的风尚或一时的习尚。由此可知:“品味时尚”的内涵并不难把握。命题者对时尚也作了言简意赅的阐述: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据此,我们就能联想到某个时代受某种因素影响而产生的某种服饰、装束的风行,如中山装、*期间的解放军装、改革开放后的影视歌明星装以及近年来外国友人青睐的唐装等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改革开放初期粤语和粤语歌盛行、各种重要场合各种宣传媒介外文特别是英文的强势地位、近些年不少国外大学中文课程的纷纷设立以及无处不在生命力旺盛的网络语言的登堂入室等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苦情戏谍报戏韩剧的联翩而至、少年作家网络写手的红红火火、为经济搭台的盛大歌舞晚会的勃兴以及某某论坛某某讲堂的层见叠出。提示语中的一个“等”字,给考生留下一大片思考的余地。事实上,生活中的吃穿住行无不有时尚的身影,人们的喜怒哀乐无不受到时尚的作用和影响。时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品味时尚也就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命题者给考生作的第二方面的提示是: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这就预示着“品味时尚”也将是一个开放的话题。首先,时尚还有丑的俗的坏的(人类文明从法西斯到**再到当今的暴发户摆阔官员的政绩工程等),品味时尚,并非一味赞美一味欣赏,而是咂摸咀嚼斟酌思量。更进一层,即使是美的雅的好的时尚,但不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盲目模仿趋之若鹜全盘接收,“走的人多了便没了路”,时尚失却了它美丽的面目,不免“泯然众人矣”。
“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这是命题者给考生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提示。如果据此拓开思路,深入思考,文章就可能抛弃一般应试作文的“时尚”,走入佳境。
时尚因何而来?为何而废?何以久远?创新是其不竭动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尚并非一成不变,它能应时而变与时俱进,在扬弃中前行,永葆青春活力。反之,或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老子天下第一,唯我独尊,或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不分时间地点条件环境特点的变化,落入窠臼踏足泥淖而不自拔,陷入模仿的死胡同,这样,时尚必是昙花一现过眼烟云。
品味时尚,可以品时尚之美雅好,可以析时尚之丑俗坏。品味时尚,可以品时尚何以能美雅好,析时尚为何会丑俗坏。品味时尚可以思索如何创造美雅好的时尚,如何摒弃丑俗坏的时尚。品味时尚,可以探索如何能化丑俗坏为美雅好。品味时尚,可以深思为何此时此地成时尚,而彼时彼地则无人喝彩。应该如何品味?怎样面对时尚?如何保持本性?应当怎样引领?能否一成不变?怎样打破传统?……这些应当都是“品味时尚”的题中之义。
一天,在英国小镇莱切,一个青年人走到一家化工厂楼下时,被楼上倒下来的一桶化学物质弄脏了头发。他没钱去理,就那么留着,红红黄黄的留了几天,惹得大街上许多青年人纷纷追逐,然后又去效仿。结果,有家理发店抓住时机,专门找人研制出各种染发的颜料,满足了新奇者的愿望。这一现象一直扩大到全球,成为一种典型的时尚。在巴西,一个乡下女孩进城时,她的姥姥在她的裤子上绣了几朵花,这本来是很土很落后的手工艺,早就被淘汰了。可老太太实在没钱打扮自己的孙女,只能力所能及地绣上几朵花。但没想到,那时候城里的女人正为“没得穿”而发愁,她们看到女孩子的裤子时,不觉眼睛一亮,爱美的城里女人纷纷效仿。于是,满大街都是绣了花的裤子。这种裤子先是在欧洲流行,后来又传到了亚洲。许多时尚的创造,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或者干脆就是穷人的无奈之举;或者可以说许多时尚的发明,开始并非都是乐事,而往往源自普通人的苦涩经历。
几年前某省一道语言表达题或许给了我们“品味时尚”的另一个解读角度。如果我们在“品味时尚”时能够做出这样“时尚”的“品味”,那么,相信在今年江苏高考作文中你或许能引领时尚。
江苏高考语文解析:文言文阅读取材发生变化
浏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