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的麻城籍高三学生张平平(化名),因怕高考(论坛)考不出好成绩,欲卧轨轻生。危急关头,幸遇民警及时相救,转危为安。(5月9日《长江日报》)
高考,常被人们称之为决定命运的关键一步,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考生们的弦也越绷越紧。所以,如何让学生们轻松面对高考,避免发生类似极端行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均责无旁贷。
尽管象这样考生欲卧轨轻生是个案,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因“担心考不上大学,从而影响以后的就业”等压力,是孩子不堪重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不,5月3日《长江商报》就报道:离高考只有约一个月时间了,但“五一”小长假,却有不少高三考生找到心理专家,称“自己是被父母逼着参加高考,不愿面对考试但又不得不考试。”另有一项调查资料也显示:70%的高考学生考后认为因为紧张而不能发挥正常水平,20%-30%的学生在复习阶段就因心理焦虑而不能很好复习,导致考试成绩直线下降,还有1%-5%的学生是因为身体疾病而影响发挥。更让人担心的是,考前一天和刚进考场10分钟,多数考生都会出现失眠、记忆力减退、脾气暴躁、心慌、头痛、腹泻、尿频尿急等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异常情况,严重者,甚至会在考场晕倒。
近几年,表面上学校、家长和社会试图不给孩子以压力,但实际上这种压力却无形地存在并放大,如高考“倒计时”、每年“炒作状元”等都是在间接地给孩子施压。另外,整个社会的趋利性也使孩子们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出现扭曲现象,因为社会上的竞争已经渗透到了学校教育当中,人们的普遍看法是,孩子将来要找个好工作,就必须读个好的大学,要上好的大学就必须读重点的高中、中学、小学,甚至已经竞争到了幼儿园教育或胎教阶段。
其实,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考生上大学的机会已经比以前大多了。面对30年来高考的变化有人深有感触地说,“大学教育已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更何况现代社会是多元的,成才的道路也是多元化的。正如一位专家所说,以前人们通常用职称与学历来判断人才,而现在对人才的界定更注重能力和贡献。因此,在高考前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各司其职,多措并举地让学生轻松面对高考。
作为学校,应优化课堂教学和学生评价标准。如改变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做到精讲精练精考,用教学智慧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可以稍稍降低复习和检测难度,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激发更大的学习兴趣;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寓学于乐,让高三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活跃身心。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考试观和人生价值观,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放松心情。
作为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这就需要家长不仅不要说些给孩子施压的话,也不要老板着面孔,不要制造紧张气氛。同时,考生在这段时间心态难免失衡,偶尔会出现乱发脾气的情况,这时家长要尽量克制,要多和孩子沟通,把孩子的压力疏导出去。并明确地告诉孩子不管考得怎么样,父母都跟以前一样爱他,不管是什么结果,父母都会与他一交承担,增强孩子战胜困难的勇气和面对生活的自信心。
作为社会,特别是媒体不要过分渲染高考,“不要炒作高考状元”。相反,要多宣扬一些自学成才者,让高考落榜者不落志,相信成功的路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