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大学早该终止“地方化” 考生争取公平

浏览 8

各地高校正陆续公布2009年高考(论坛)招生计划。从统计数字看,许多重点大学都压缩在所在省市的招生计划,扩大在外地的招生名额,比如武汉大学等已实现“本地生源不高于30%”的目标。

长期以来饱受争议的生源本地化问题,在部分高校中迈出了实质性一步。(见本报今日A26版)“重点大学”是指国家教育部直属并重点建设的高校,由国家投资兴建,当然也由国家所有。但近年来,不少知名重点大学“地方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突出表现在生源结构上———2005年,武汉大学的湖北生源比例超过50%,中山大学在广东的生源比例高达62.4%,复旦大学的上海生源比例达63.1%,浙江大学的浙江生源比例更是达到67.5%……正是愈演愈烈的重点大学“地方化”倾向,使一些地方考生在同等分数下考取重点大学的机会大大增加,而其他地区考生的机会则被剥夺,这不仅加剧教育不公,还诱发一系列社会怪状,比如“高考移民”。

明明是重点大学为什么会“地方化”呢?它源于10年前的“省部共建”,即教育部与部分省市共建部分重点大学。当时,国家财力匮乏,让部分重点大学所在的省市分担一部分教育经费,同时在税收、土地等方面提供支持;作为回报,这些重点大学大大提高本地生源的招收比例。某种程度上说,这相当于教育部把一些重点大学部分“卖”给了地方,表面看是各取所需的交易,公平得很,但它却以牺牲其他地方考生的利益为代价,损害了大的公平。

重点大学坐落在什么地方,对当地的回报已经够多的了:当地可在科技成果转化等直接受益,重点大学还成为当地巨大的无形资产,甚至是城市名片。在此之下,重点大学还有什么理由继续“地方化”?说到本质上,它们是“全国重点大学”,而不是“地方重点大学”,它们的大门应相对公平地向全国考生敞开,不能再搞“诸侯割据”,重点大学“地方化”早该终止并摒弃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