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拉开序幕,考生与家长处于什么状态,家长该抱着怎样的态度配合好孩子,正确面对呢?
过去,面临高考,大家关注的多是考生。考生这个阶段的状态大致分为三类。一、心理压力大、焦虑、浮躁,情绪有时候会不稳定,大多数学生都属于这一类;二、在冲刺阶段却从心理上退出了高考竞争,得过且过。这一类考生平时学习比较差,自觉升学无望,缺乏学习动力;三、介于前两类之间的状态。无论考生处于哪种状态,最揪心的人都是家长。其实,考生会有此类不良的状态,家长的态度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家长比孩子还紧张
赣州市某医院的王医生近日工作时有些魂不守舍,总想着儿子小明高考的事,与人聊天时,也无时不透露出对此的忧虑。她说,儿子从小学习成绩就很好,可是有一个怪毛病,一到大考时就紧张,往往发挥不正常。现在面临高考,虽然不像以前那样决定一生,可重要性仍不言而喻,就希望儿子这次争口气,考出实际水平,考上一个好学校,少走些弯路。
小明为此有些抱怨,他说自己的考试综合症其实就是因妈妈而起的。从小妈妈就对聪明的他给予了很大的期望,每次考试都认为他能考好,这给了生性内向的他很大的压力。考试时耳边总回响起妈妈语重心长鼓励的话,眼前的试卷也总是浮现出妈妈满怀期待的目光。因而,越是重要的考试他的心情就越紧张。近一个月来,他日益焦虑,总担心自己又会发挥不好,高考考砸,那样,爸爸妈妈会有多么的难过与失望!
上面的情况多发生在一些学习成绩好的考生身上。
赣州一中某高三毕业班的小林同学说,两个月以前,家里的气氛就发生了变化。爸爸妈妈不但进出轻手轻脚,晚上也不看电视了,两人坐在沙发上,一个看书,一个织毛衣,隔一会,便蹑手蹑脚地开一丝房门,看看她在干什么。妈妈常常借着给她倒牛奶或是送夜宵的机会叮嘱她要用功复习,不要开小差。突然间过于安静的环境让小林觉得很不习惯,而父母“监工”式的关心方式令她更是感到压抑,本想和平时一样学习一阵后听听音乐或是上上网放松放松也不敢了,思想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她觉得复习的效果并不好。
不少考生家长自己也承认,他们确实比孩子还紧张。这些家长普遍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多数尚未意识到高考的重要性,因而,这时候除了在生活上给孩子提供比平时更无微不至的照顾外,必须得时不时地再敲敲他们的警钟,以期孩子考出成绩。
自觉无望“放大水船”
赣州四中某高三毕业班的刘老师近来发现,班上成绩中等的小张同学临近高考不但不紧张,反倒吊儿郎当起来。仔细询问才得知,原来,小张的父亲认为,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不算很好,考一所好大学把握不大,就算考上了,几年后分配也很成问题,再说,读大学花销太大,就他们的家境要供他读大学比较困难,考虑再三,还不如放弃,毕业后去做学徒工,边挣钱边学技术。在这样的思想下,小张自然“轻松”了起来。
近年来,经济压力的增大、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社会出路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考生家长产生了与小张父亲类似的想法。
赣南师院附中的小刘同学虽说成绩一般,但在集体氛围的感召下本来也想努力拼搏一回。可回到家里,对他不抱什么期望的父母除了与平常一样,想看电视就看,想吵架就吵,隔三差五还要找上几个麻友恶战一两个通宵。这样的家庭环境怎么能让他安心复习?这些朋友有时问小刘的父母,你儿子都要高考了,我们这样玩不会影响他吗?他爸爸竟回答,会读书就会读,他这个成绩我认为是没什么希望的,我们不玩,他还不是考不上!令小刘又伤心又气愤。
正确认识从容应对
赣州一中的刘老师认为,有些成绩虽不出色,但头脑灵活、基础还不错的考生往往在高考中取得比平时好得多的成绩,成为“黑马”,因而,此类考生与家长都不要轻言放弃,总之,考生及家长应正确认识高考前的焦虑和紧张。适度的焦虑能产生的学习效率,一点也不焦虑或过度焦虑都会使学习效率降低;同理,适度的紧张,能在考试时取得好成绩,不紧张或太紧张都会适得其反。
采访中, 不少有经验的高三毕业班老师表示,实力和心态虽同等重要,但心态其实是最后阶段决定考生考试成绩的关键。作为考生,要有明确的复习计划,攻自己能攻的难关,尽力而为;作为家长,这个时期除了要做好考生的后勤保障外,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对孩子既要适时地引导、督促,又不要给其营造太大压力。家长还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要有耐心地帮助孩子调节负面情绪。只要双方配合共同努力,就能使孩子在高考中发挥出水平,取得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