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高校按大类招生的新模式,家长在赞成的同时,也有一些担忧。
担心一:分数线会不会跟着涨?
有家长认为,一个大类里有几个专业,这些专业有冷有热,如果放在一起招,会不会把分数线一起抬高了?“打个比方吧,假如两个专业原来的分差在10分。放在一起招后,好学生都冲着里面的热门专业来报考,结果大大超过了热门专业的计划时,等于占用了冷门专业计划,是不是无形中也抬高了冷门专业分数线?”
对此,高招人士分析,按大类招生,怎样波动现在不好预测。录取分数线到底是升是降,要由考生填报志愿时的心理预期决定。如果很多人认为大类招生可以给自己带来二次选择的机会,那么报的人多,无疑分数线就会升高,但假如很多考生害怕到分专业的时候成绩不行,进不了自己喜欢的专业,那么报的人少了,分数线也可能会降低。
担心二:分专业时会不会不公平
按大类招生,一般都是两年后分专业。家长们的关注点自然推迟到两年之后。虽然学校表明是根据学生成绩和志愿来分专业,但不少家长还是有点不放心。
“前两年成绩,不都是学校自己说了算嘛,比高考成绩要缺乏监督多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分专业实际上相当于高考时报专业,重要性是一样的。”有家长质疑,热门专业大家都想上,不排除会有人作假,学校如何能保证在校期间学生成绩公正无误呢?
担心三:“慢热型”学生会不会吃亏
还有家长担心,对那些适应能力不强的学生而言,大类招生可能不太有利。“从中学进入大学,学习方法、生活方式等等诸多方面发生改变,必然会造成一些不适应,有些学生高考成绩很好,但上大学后调整得不好,很可能在开始的1年多里表现平平,但不能排除他们在后面的学习中迎头赶上的可能。”有家长表示,高校的大类招生都是以前期表现为准的,无疑会让“慢热型”学生很“受伤”。
趋势:不少高校已局部尝试大类招生
据了解,按大类招生和培养,近年来不少高校纷纷进行了尝试,成为高招新趋势。在这种招生方式下,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专业大类招生。填报志愿时,直接填报该大类名称即可。通过该方式录取的学生在本科阶段用前1年半到2年的时间统一学习基础课,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从国内来看,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最早实施这项招生改革的院校,2002年,北大有13个院系实行按院系招生,3个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首开“大类招生”先河。同年,清华大学在经管学院也试行了按“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按学院进行大类培养的人才选拔模式。在随后几年的高招中,南开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大、浙江大学等院校也纷纷试行该模式,成一时风气。而从省内来看,南财大从四年前就试行按大类培养,现在涉及19个专业,河海大学从2007年开始也在3个学院14个本科专业试行按类招生。此外,南理工、南工大等高校在个别院系进行了大类招生的试点。
南财大学生处处长杨军认为,按大类培养的好处在于,把选专业的环节推后,让学生能够在充分了解专业前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更令人满意的专业。“有的学生盲目追逐会计专业,进来学了两年基础课后,发现市场前景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好,对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也都了解一些,反而自己要选物流管理专业了。这就是理性的选择,和高中刚毕业时完全不同。”
南工大学生处处长吴胜红认为,专业分得过细,并不利于学生今后就业,而大学教育最主要的还是打好基础,因此,宽口径、厚基础地培养人才便成为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