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但关于高考的议论并没有随之降温。走出考场,考生对各科的反映不一,但普遍感觉作文题出人意料,不容易把握,而对数学卷更是一片叫“难”声,连一些老师都认为今年数学卷有“超纲”之嫌。
昨天,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发布“2009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试卷评析”,正面回应考生、教师和家长的诸多疑问。
考试院提供的“试卷评析”认为,今年语文卷采用材料作文的题型,可以有效遏制愈演愈烈的套题风气。而对于材料的选择,“试卷评析”的解释是,由于高中语文教材中有郑板桥绘画题记的课文,学生对郑板桥其人其文相对熟悉,使考生阅读陌生题型时有个心理缓冲。
对于考生中较为普遍的“数学卷偏难”的议论,“试卷评析”认为,对比往年的数学试题,今年的知识点较多,没有“挖陷阱”的题目。只要对题目给出的提示信息获取充分,试题本身并不难。
数学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
考生反映:
考生普遍反映今年题目较难,不少考生都来不及做完。市西中学试区一考生走出考场就哭了出来。
一些考生反映,平时训练时较易得分的填空题和选择题难度也明显提高,尤其是填空题的最后三题和选择题的最后两题,很多学生在这上面耽搁不少时间,影响到后面解题的情绪。
教师看法:
今年试卷总体上体现了能力立意。学生说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试卷结构变化大。这些年高考数学题型和数量已成定势,一般来说,填空题11到12题,选择题4题,解答题5题。但今年试卷填空题增加为14题。二是难度确实有所提高。填空题和选择题中也出现了难题,使学生在这两部分上耗时太多。第22题考查抽象函数,其内容为大多数学生所不熟悉,有点竞赛题的味道,第23题是压轴题,自然也不容易。三是重视对新课程增加内容的考查,有5个小题和一个解答题涉及新增内容,如矩阵、向量、概率统计等。
试卷评析: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数学卷没有一道题目直接来自教材,但从教材改编的题目很多。这些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的题目,目的在于鼓励师生钻研教材,不远离课本,减轻学生负担。
例如理科第13题,源于高三的“统计案例”一章,教材分析了在一维条件下到有限点距离最短的结论,试题在此基础上,利用它的思想方法考查学生在二维条件下的结论是什么。由于这里横坐标、纵坐标可以独立考虑,因此并不需除教材例题之外的方法。
又如理科第17题,源于高三统计基本方法一章,教材对具体数学对象中的中位数、众数和平均值作了详尽的说明,试题结合社会实际现象,设计的问题落在考查准确把握上述统计内容中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解释它的实际意义上。
再如理科第20题,源于高一(二)对数函数例3“学习曲线”的描述,第(2)题的问题是要验证参数的区间,相当于对模型的应用和检验。由于每年的应用题得分率都不高,失分大多是因为未能建立数学模型,今年的应用题(理科第20题)改编自课本,题目给出了数学模型,从某种意义上说扫清了“拦路虎”。
由上述3题考试目标的阐述可见数学教学应注重学习过程,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内涵,要从“教题”转化到“教书”,而不是从“题型”出发,把学生淹没在题海中。有些试题考生可能第一眼看上去像新面孔,但分析一下会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对比往年的数学试题,今年的知识点较多,没有“挖陷阱”的题目。但拿到题目时不要计算器当家,应有所分析,让大脑指挥手。只要对题目给出的提示信息获取充分,试题本身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