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科命题说明

浏览 6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科命题说明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
地理学科命题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09年普通高度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为指导,以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地理)为依据,以能力立意为核心,紧密结合福建省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实际,努力体现“坚持改革、稳中求进,突出思想性、注重科学性,重视地理主干知识,强调地理学科能力、素养,关注地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重视规范性和公平性”等基本原则。
二、地理试卷的基本情况
2009年福建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卷,从题型和表述形式保持与历年高考试题一致,体现平稳过渡的特点。但考核内容、试卷结构和难度把握力求符合2009年国家《福建招生考试网纲》和福建省《考试说明》的要求。即降低难度、精简文字、压缩阅读量,确保新课程高考平稳过渡。整卷的难度预估值为0.56左右,试题的难度介于0.30-0.75之间,选考题难度约为0.60,易:中:难的比例为3:5:2。地理试题情境素材多来自统计资料和地理学权威刊物,设问角度力求新颖和原创,规避陈题、旧题和题海,倡导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选择题的设计注意了同一题组中题目之间的递进,各选项的设置均有一定的干扰性;综合题的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各小题的设问力求简明扼要、指向明确,考生入题容易,但深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则必须具备较强的探究学习能力。
三、地理试题的特点
1、立足基础,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试题注重对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不回避地理学科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考查的内容涉及地球运动、地形、气候、河流、能源、工业、农业、城市等,涵盖初高中地理知识,突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融合。如37题联系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选考题40(B)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堰塞湖的成因;选考题40(C)分析珠江流域的环境整治的情况等等,均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2、以能力立意为核心,突出地理学科的特色
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力求全面体现考核目标与要求。地理试题涉及高考四个考核目标、十三个层次能力要求。如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等。如5~6题通过云量等值线空间分布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着重考查考生面对新的问题情景,调动和运用在学习过程获得的地理知识和基本原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7~9题“苏州工业化和城市化”,考生可以利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案例分析方法作出正确的判断;选考题40(C)“珠江流域环境保护”,考生在学习选修课程《环境保护》,掌握了不同的地表形态(山区、平原)、不同的聚落形式(城市、农村)、不同的生产方式(农业、工业)产生环境问题的差异和环境保护的侧重点不同,便可以顺理成章进行迁移转化,作出正确的回答。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试题充分运用地理图像语言,考查考生读图、用图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地理试题共有图表13幅,包括联系图、统计图表、等值线图、遥感图像、区域地图、原理示意图等等,形式多样、信息丰富,力图多层次多角度地考查考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归纳、运用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体现探究学习,重视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倡导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地理试题设计着眼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如10—12题是一个典型的地球运动探究试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要求,不断提出问题、形成假设、探究原理,才能逐步得出正确的选项。37题“南美北部区域地理综合分析题”呈现了全新的地理情境材料,要求考生在判读地形类型和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上,分析该区域建设农田灌溉系统的原因。这个看似教材中从未涉及的问题,考生可以在回答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就能作出正确的解答。选考题40(B)给出堰塞湖概念和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图,引导考生调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地形、地质构造、地震诱发的崩塌与滑坡灾害等等),分析探究堰塞湖的形成原因。两道试题设计注意逻辑性和难易梯度,旨在考查考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分析地理过程、探究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的能力,真正将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强的考生甄别出来,体现试题的选拔功能,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的学生。同时,37题综合题和选考题的设问均有一小题开放性的答案,给考生预留发散思维的空间,鼓励考生创见性地答题。
4、关注社会热点,体现时代性
地理学科试题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生产实际与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将地理学理论和地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融入、渗透到高考试题中。以当前人类普遍关注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为主线贯穿全卷,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试题涉及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对外投资、能源安全、资源跨区域调配、工业化和城市化、环境保护、海岸带开发等等,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性特色。如1—2题的某企业生态园区的循环经济、3—4题的中国能源问题、37题就全球金融风暴背景下的中国对外投资区位选择与国际合作等设置试题。
5、适当采用乡土背景材料,体现地域特色
新课程背景下的首次分省命题,在试题上体现乡土地理、体现福建特色。运用福建省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海岸带开发的优势条件,设置选作题40(A)海洋地理,旨在引导考生关注海西经济区的建设,培养考生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怀。
6、精心设置选考题,力求实现公平、等值
选考题的设置是2009年高考试卷有别于历年高考的显著特征,体现新课程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建立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今年福建省有两个版本的地理选修教材(人教版和中图版),命题如何兼顾公平,即兼顾城市与乡村、重点中学与一般中学、使用不同版本教材考生的公平及三道选考题难度基本相等是命题工作面临的一个新挑战。试题从素材选取、情境设置、图像切割、问题设计、答案组织、赋分等方面,通过精心设计、反复推敲与斟酌,力求做到三道选考题的难度相当。如选考题的设问注意思维量等价和能力层次的等同,即三道选考题的第一问均为“说明……”(描述地理事物),第二问均为“分析……”(条件、成因、措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