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是为清醒
华师大08级新闻系 吴穷
郑板桥那副“难得糊涂”的字是很出名的,但凡有些风雅的人都知道。其实,“难得糊涂”的背后,是一个聪明睿智的板桥。他用他的“怪”创造了一个传奇。
张爱玲一本小说集的名字就叫《传奇》,这个传奇般的女子也用她的骄傲睥睨着这俗世的一切。世俗的人们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的内容,而她不。她要做她的传奇。
在我看来,张爱玲的作品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她笔下的那些故事,亦俗亦雅,却又给人超凡脱俗的感觉。年轻的她在上海一举成名,她用她那女性的细腻情感、她的才情和她对古典的美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她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更是到了无人超越的极致。有这样一句对她的评价让我觉得非常贴切。“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除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可是说是时代创造了她,而她又创造了传奇。聪明的女子。
我们是否如板桥和爱玲那般睿智清醒?我们是否正碌碌无为地走着一条平淡无奇的路?我们是否糊涂到忘记我们有权利独辟蹊径,我们有权利做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
难得糊涂,难得糊涂。难得糊涂是为清醒。
何为清醒?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够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一些不平常的改动,做出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话句话说,就是创造自己的传奇。就像是毕加索的画,他诡异的抽象派画风无疑是最特立独行的。他曾经说过,“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在我这个美术的外行人看来,他画作的含义就是他创造了只属于自己血肉,自己灵魂的东西。他无疑也是清醒的,智慧的。
很多事是不应该糊涂的。但是我们也不应该盲目地追求所谓的特立独行,仅仅表面的模仿是愚蠢且可悲的。难道你可以在纸上随便涂鸦,就可以号称自己是第二个毕加索吗?在这些涂鸦的纸上仅仅是最粗浅的线条,而没有自我,没有灵魂。当你连灵魂都失去的时候,又有什么资格谈论自我。清醒,糊涂,往往只是一步之遥。只有真正把握好“难得糊涂”这个分寸的人才能成为大师级的人物,就如聪明的板桥。
睿智的板桥在“难得糊涂”这四个非楷非隶、非古非今的大字背后,悠悠然行走。淡然而又意味深长的笑在飘飘的衣袂中若隐若现。一个低沉的声音似乎穿越了厚厚的历史尘埃传到耳边,又震荡在心间:记住,孩子,要创造自己的传奇。
创新须有灵魂在
复旦大学广告系二年级 祁舒娅
“板桥体”是诸多书法字体中颇具个性的一种,它融合了隶书的精巧与行楷的潇洒却在形式上自现风骨,跳脱繁缛的一笔一画筑成错落有致的大气图景;其大胆创新在纸墨之上逸出的一股精气神,在当今看来历久弥新,值得细细玩味。
创新是用不同的眼光去寻找发现。探索的智慧与勇气能帮助我们拓宽视野挑战自我,而独具一格的视角让智者怀揣自信大步向前。哥伦布从新的角度看世界,于是轻而易举地使鸡蛋竖立在餐桌又有如神助地发现了新大陆。我们需要这样一双慧眼去发现与探索,用创新的力量推动地球的转动和人类历史的演进。
创新不是“前无古人”,而是懂得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摆正自己的脑袋。经典是创新之源泉,正如“板桥体”蕴含隶书、行楷的笔法神韵,我们需要继承历史的精华。然而创新并不只是接受前人的衣钵,而要懂得如何将前人的瑰宝与当下之理念糅合,在融会贯通中提炼出思想的精髓,方能使创新的物件具备坚实的基座。
世界的脚步越来越快,是因为创意无处不在。千人击缶、4万颗LED和李宁的高空长跑点火让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感动世界;聚拢了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地区眼光的上海世博会,其场馆建设更是风情百态叫人惊喜连连。创新之于当下,是奏响时代旋律的节拍器。而细看这些大创意,不难发现它们是对星罗密布的创新点子的有机融合,更是对人的聚合。在我们向未知领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和”是时代不变的主题,在创新中积极发扬个体的潜能与个性,而在个体的聚合中其力量又能汇聚成强大的集体智慧,从中自现创新之美、和谐之美。
创新有灵魂,在于“人”这个创新的主体。突破传统界限,独具一格的理念往往在最初不被人理解,而反复探索、坚持自我是坚守创新生命力的可贵精神。郑板桥多年如一日地琢磨,才有了“板桥体”自成一派的笔法为后人称道;“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莎士比亚对戏剧中新语词的坚持才造就了巨著的千古流芳。创新正需要坚持这一股信念让智者坚守自己的理想。
创新有灵魂,在于思想的深掘与泉涌。对前人经典的继承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对未知探索与发现需要的是思维闪烁的光辉。理解是世界不变的主题,懂得理解才能学会站在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懂得理解才能倾听来自他人的各种心声,懂得理解才能在看似平凡的表象之后挖掘深刻的真理。而大创意的迸现正是在这种理解和思考的积淀中孕育萌发。由此可见创新的结果是不仅仅是事物的更新换代,它往往更是思想本身的进步与升华,归根结底那是人双肩之上的脑袋推动了自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