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保送 仅因为一句“我想喝可乐”

浏览 27

司欣

  据《青年报》报道,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小英雄的奥运火炬手、德阳东汽中学女生马小凤和“可乐男孩”薛枭,已分别被免试保送到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记者采访获悉,目前,薛枭仍在刻苦学习外语以期能跟上大学的学习进度。(据6月16日《齐鲁晚报》)

  姑且不论高考保送机制本身存在何种设计缺陷,仅因为特殊经历就可以免试进入大学,还是不免令人震惊。的稀缺,决定了这是一块不可随意占用的教育资源,必须有相应的准入机制以确保其公平性。汶川大地震过后,对那些有突出贡献者进行奖励,人们可以接受,因为在那场惨绝人寰的灾难中,他们所表现出的异乎寻常的勇气和公共献身精神,足以享用社会的馈赠。

  然而不管怎么“挖掘”和“升华”,人们大概都很难从“可乐男孩”薛枭身上,找到足以免试保送的资格闪光点。难道仅仅因为一句“叔叔,我想喝可乐”,就能逾越考试,逾越平等的准入门槛吗?如果说“可乐男孩”确实曾经“逗乐悲伤中国”的话,当这句话被当成某种教育筹码,甚至由此而触犯了教育公平的时候,恐怕很难令人再“乐”得起来。“可乐男孩”在地震中的“幽默”,功在何处,德又在何处?

  如果仅仅是因为地震滋生了特殊背景下社会普遍的同情和怜惜,教育体系所表现出的“感性”和激动真让人匪夷所思,所谓 “他在去年的大地震中所表现出来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也与我们财大的校训‘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相吻合”的解释,未免牵强附会,只喝可乐的新生代享乐特征,难道也吻合“厚德博学、经济匡时”吗?

  教育资源不是礼物,保送机制更非媚俗和“表情”工具。我们遗憾地看到,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自强、宏毅、求是、创新”为信条的众多,近年来却屡屡跳脱校训中 “严谨、慎思、明辨”的治学理念,越来越具娱乐化和媚俗化倾向,热衷于向名人和热议人物抛橄榄枝。

  名人也许能增加高校的无形资本,但却可能伤害教育的公信力,显然这是一种短视和功利的心态。偌大的大学校园并非不能容纳一个薛枭,但不应容纳对教育公平和治学精神的游戏心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