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高考学业水平考试精度低 不利于高校选材

浏览 8

[导读]目前展开的学业水平考试,就是一种分层选拔的渠道,但如果按照现有的规定,学业水平考试30%比例为A,那精度就太低了。
未来10年,上海将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按照“多元评价、多次考试、自主选择、自主招生”的原则,在建立并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若干高水平大学探索实行“独立考试、自主招生”的办法;大部分本科高等学校实施“联合统一考试、自主择优录取”制度;高职高专院校实行“综合评价、注册入学”制度。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如选择报考高等职业院(校),可走“高职综合联考、院校择优录取”通道。

针对上海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的考试制度改革目标,不少教育界专家提出,高校的分类考试提高了针对性和公平度,但是各高校的独立招生考试仅仅是权宜之计,只有提高学业水平考试的精度,才能完善高校自主招生。

“三公”原则扩展到选拔阶段

过去一说公平公正公开这“三公”原则,指的就是招生录取阶段。而上海教育规划纲要中对于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方向,其实是将这“三公”扩展到了选拔阶段。这是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丁光宏教授的看法。

高考(论坛)已经不再是选拔好学生的考试,而只是学生为了进入“985”或者“211”大学展开竞争。市教委有关负责人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称,现在像高考这样大规模的考试只能淘汰极少数人,除了少数学生通过高考进入高水平大学,其余不少学生都属于“被捆绑”陪考。

在这一情况下,让高等学校分层分类招生已经势在必行。专家认为,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进而选择进入适合自己的学校,这对于学生来说是的公平。有关专家称,如果高校分层分类选拔人才,高三学生的课业负担会随之减少。而即将在今年7月份开考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更有望扭转学生偏科的现象,并对学生选拔起到一定的作用。

高校独立自主招生需要规范

虽然上海的教育纲要中写了鼓励高水平高校独立进行自主招生考试,但是不少高校的负责人却认为,独立自主招生考试仅仅是过渡阶段的权宜之计,政府应该建立有选拔性的、规范化的标准考试,让学校能根据这些标准考试的成绩让学生申请入学。

有关高校的招办负责人透露,现在大学几乎都有一定的自主招生额度,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法规和制度,招生成了“一团混战”。各个高校的自主招生演变成抢生源大战,很多大学提前到高二招生。这样下去必然给中学生带来更多的负担。

专家称,其实全世界都有生源竞争,但应是有序竞争。从这个角度来说,纲要提出的“高校实行独立考试”未必合理。一来各高校自己大规模筛选考试并不科学;二来大多数高校都是公立学校,仅仅给少数学生提供自主招生的机会不公平。而如果像复旦大学那样,只要学生报名就能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又会给学校带来沉重的负担。同时,如果所有高校自主招生考试都采取学生报名就能参加的模式,更会使学生的负担大幅度增加。

现行学业水平考试精度低

专家认为,应该按照国外高校通行的做法,在普选阶段依靠国家或者第三方独立机构在全国进行考试,然后再分层对学生进行选拔。目前上海即将展开的学业水平考试,就是一种分层选拔的渠道,但如果按照现有的规定,学业水平考试30%比例为A,那精度就太低了。有专家提出,如果学业水平考试能够提高精度,区分到1%甚至1‰的水平,将有助于高校人才选拔,甚至可以用学业水平考试来取代各个高校自主招生时各自为政的现象。

据介绍,按照香港学业考试的精度,能够拿到5个A的学生,是香港前2000名学生的水平。专家认为按照目前上海的招生条件,也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按照各个学校每年生源的情况,划分各个不同学校的分数精度,由学业考试承担选拔考试的任务。学生可以在高中三年中自主选择参加学业考试的时间,并以的成绩作为自己的最终成绩。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提出要求,比如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基本上是上海市成绩前3000名到4000名的学生,而其他学校也各有自己对应的成绩段。有些学校可以要求申报者提供10门考试的成绩,并且规定A 要达到一定的门数;而有的学校可能只需要提供几门功课的成绩。

每年到了自主招生阶段,高三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成绩对照各所不同学校的要求,向学校提出申请,由学校通过面试或者其他方式进行筛选。这样学生便不必忙于赶各个学校的考试,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申请学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