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拟清理高考(论坛)加分项目,省内专家认为,取消加分是必然趋势,不会影响人才选拔
近日有媒体报道,教育部将逐步规范和清理高考加分项目,“规范特殊类型招生和高考加分政策”。教育部的加分规定只有14种,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却有近200种的加分规定。教育部表示,对于高考加分政策实施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必须认真清理,逐步减少奖励性加分项目。
我省的加分政策有哪些?近几年有些什么变化?未来的走向如何?昨日,本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展开了采访。
专家:高考加分已弊大于利
加分政策出台伊始,是为了保障高考公平,但随着社会发展,加分项目越来越多,导致出现了很多不合理不规范的现象,包括很多腐败问题,这些都造成了负面影响。昨日,武汉大学教授尚重生与我省高考专家张才生共同细数高考加分带来的弊端。
造成高考不公平
造成高考不公平,导致高考的公信力缺失。尚重生说,“我觉得减少高考奖励性加分政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最终应该要取消高考加分政策。”
背离了素质教育
加分导致培优机构增加,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背离了素质教育。“一些加分政策的标准太灵活,分数加多少、给谁不给谁,太主观了。导致了对一些学生的特长评价不太客观,打击了真正好学生的积极性。”尚重生说。
湖北教育报刊社副社长、高考专家张才生说,各种学科性竞赛项目在高考中加分已使教育发生了某些变异,变得特别功利化,“奥数现在倒很像一种产业催化剂,催生出名目繁多、校内外具存的奥赛培训班”。
以权谋分生腐败
加分政策导致以权谋分等很多腐败问题。“以前孩子都是通过高考出来的,高考是相对公平的,但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有钱就可以加分。”尚教授说。
张才生则表示,这些高考加分政策大多已实施多年,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不断受到质疑。省级优秀学生、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国家二级运动员等优录加分项目,因为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常常被权力寻租,被金钱侵蚀,滋生腐败行为,影响了高考的公平性和公信力。
高考加分项目名目繁多
日前,省高招办发布了《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就录取中的加分事宜进行了详细规定。
高考加分有三六九等
按规定,我省考生在高考文化成绩总分基础上可加20分的情形有:烈士子女及其兄弟姐妹;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
考生高考总分可加10分的情形有: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侨眷高级知识分子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应届毕业生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省级以上运动会(主要指世界中学生体育竞赛;全国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全省运动会;由省教育厅与省体育局等部门联合举办的全省中学生运动会及全省中学生单项体育竞赛)获得单项前三名,集体项目第一名的主力队员;父、母和考生本人均为农村户口、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独生子女证》、且报考湖北省属高校的农村独生女考生。
这些考生可“隐性加分”
另外,同等条件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将被优先录取:按中办发〔2000〕28号和教基〔2001〕1号文件评出的省级优秀学生(应届毕业生);
受省级以上党政群工部门表彰的优秀学生和优秀干部;
见义勇为受到市(州)以上行政部门表彰或嘉奖的考生;
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生物和计算机信息奥赛省赛区一、二等奖和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者;
高中阶段,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三等奖以及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项目奥林匹克竞赛的获奖者;
高中阶段,在市(州)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体育和文艺比赛中获得个人一、二等奖、集体项目一等奖者;
残疾军人或人民警察、因公牺牲军人或人民警察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或人民警察的子女,驻边疆国境的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定的边远地区中的三类地区和军队确定的特、一、二类岛屿部队现役军人的子女;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
链 接
我省高考加分政策回顾
2007 新增一项加分政策:恩施州、十堰市及宜昌市五峰县和长阳县的考生报考所在市、州高校者,神农架林区的考生(以高考报名号为准)报考十堰市、宜昌市、恩施州高校者,可加20分。
2008 变化有二:一是提出“优录资格审核实行部门负责制”。在加分投档项目审核中,对考生出具证件的真伪和其身份的确认,谁审核,谁签字(盖章),谁负责。二是确定了各级公示招生办及学校内的考生信息公示时间。其中,中学校内的公示时间为一周。
2009 新增一项加分政策:父、母和考生本人均为农村户口、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独生子女证》的农村独生女考生报考湖北省属高校时,可加10分。
2010 无新加分政策出台。但考生信息在学校内的公示时间有所调整,由“一周”延长为“至少10个工作日,并保留至当年8月底”。
本组稿件采写
本报记者 张瑜琨 实习生 高华敏
大学生记者 李剑华 江珂
为高考加分,考生各显神通
来自广西的小余是武汉某部属高校大二学生。据他回忆,当初他们班上好多人高考都加分了,有一些确实是以少数民族身份加分的,但也有一些则是通过各种关系“做了手脚”。
小余说,高中有位同学身份证上原本是汉族的,父母也是汉族,只有外婆是壮族的。不知怎地,他身份证上的“汉族”改成了“壮族”,高考就加了10分。
“十堰、恩施那边也有搞鬼的。”小余说,2007年湖北省有一个加分政策是恩施、十堰等地的考生报考所在市、州高校者,可以加20分。小余听身边一些同学说,当年一些学生高考加了20分,结果却并不是报考的十堰、恩施当地的高校。
市内某中学高三老师则称,每年评选省级优秀学生时,名额指标由教育部门下达到各中学,校方有权决定谁获殊荣。
“同样两名优秀学生,指标只有一个,校长如何取舍,人情关系等因素将起决定性作用。”这名老师说。
培优产业链年盈利300多个亿
“培优机构形成的市场规模非常大,据统计,这个产业链条每年大概盈利300多个亿。”尚重生说,之所以这个市场这么大,每个学科都有这样的培优机构,而且一个学科会分很多的门类,导致培优机构畸形发展,造成了中小学教育导向的错误。
尚重生说,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偷工减料,而把真正重要的课程内容放到培训中。而且由于有特长生加分的相关政策,还导致出现了一些体育生*、搞假证的现象。”
张才生认为,应该取消部分高考加分项目,把刚性的加分变成柔性的“优先录取”。
“高考与各种竞赛,与各种评优本来是两回事,为什么非要拉扯在一起,让高考承担那么多责任呢?当初设计那些评优、竞赛,难道为了高考?是为了选拔人才?”张才生说,显然不是。既然如此,那就让他们各归其位,各自承担自己的功能不是更好。既然各种比赛和培训很有必要,脱离高考加分,应该也可以生存。
减少项目不影响人才选拔
张才生认为,湖北在高考加分方面显得比较谨慎,不断进行改革。一是不断减少项目,把一些弹性空间比较大、容易被权力寻租的加分项目由刚性加分变为“优先录取”,直至取消所有优惠;二是减少分值,大多数没有执行国家教育部规定加分的上限;三是完善考核程序,对各种非考试类的优录和加分,实行了校、县、市、省层层审批、层层公示的办法。
在湖北,正是因为公示,2008年公安、监利县考生更改民族身份被发现并纠正,有关官员受到了处分。张才生表示,“从湖北的做法看,调整高考刚性加分政策,并没有影响人才选拔,而是抑制了某些不正之风。但是这些调整并不彻底,可以深化的空间还很大。”
“一次评优或一次竞赛在高考中竟有多次加分、优先,甚至免试入学(保送上大学)的机会,人们对这些评优和竞赛那么追捧就不奇怪了。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从政策层面入手。”张才生表示,当前高中课程改革正在推进,高校招生不再单纯依据高考成绩,还要依据平时的水平考试和学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测评结果。既然有平时的综合素质测评,那些竞赛、评优就没必要再在高考中加分。
“把刚性加分政策取消,保送生、高水平运动员、自主招生、体育单招生等都继续使用评优和竞赛获奖结果,不会影响评优和竞赛获奖的开展。”张才生说,如果取消了,评优和竞赛就搞不下去,那就说明这些评优和竞赛本身就没有存在价值。
当然,取消部分高考优录加分项目,坎不能下得太急,应该从长计议,两位专家认为,主管部门应该做必要的调研,一经决定,提前一到两年告知全社会,这样百姓和学生心里比较好接受,不至于产生不必要的震荡。
教育部拟清理高考加分 专家称加分弊大于利
浏览 9